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拓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无论什么时候关于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国的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市;二、争取长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完成: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列的内容,英法两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吗?简述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关系。
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拓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无论什么时候关于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国的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市;二、争取长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完成: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列的内容,英法两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吗?简述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关系。
2.单选题- (共19题)
2.
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痛经验,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片胡说)。请问:这位大臣经历的是那一次战争
A.鸦片战争 |
B.英法联军 |
C.中法战争 |
D.甲午战争 |
3.
(题文)“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4.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这段材料说明
A.作者经历圆明园遭劫,是第一手史料 |
B.夷人毁坏圆明园过程中也有国人参与 |
C.圆明园最终毁于某些中国人趁火打劫 |
D.清政府尚未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5.
(题文)“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永久性伤痛有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6.
(题文)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A.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B.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 |
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
8.
马克思指出:“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
B.英国军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受西方革命影响而爆发 |
D.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
9.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五四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义和团运动 |
10.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
D.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11.
(题文)英国爱丁堡大学汉学系主任曾评价说:“人们通常说中国从此觉醒,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自己落后于若干国家。他们也认识到了必须打开国门,实现现代化。”促使“中国从此觉醒”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中法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12.
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段话中的“起义”指的
A.南昌起义 |
B.秋收起义 |
C.黄花岗起义 |
D.武昌起义 |
13.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B.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
C.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4.
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
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
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
15.
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 |
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
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 |
D.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 |
16.
(题文)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
B.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 |
C.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
D.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 |
17.
《蒋介石日记》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记录:“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20世纪10年代 |
B.20世纪20年代 |
C.20世纪30年代 |
D.20世纪40年代 |
19.
关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上胜利 |
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D.标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
20.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 B.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 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
3.选择题- (共4题)
21.
(题文)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形势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关键在于( )
A.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
B.解决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
C.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 |
D.实现了工农群众的联合斗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