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462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8/3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在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160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是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关税,并与法国等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后期世界市场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中国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英国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2.
当今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497年葡萄牙的达·伽马率领船队远航,到达印度的卡里卡特,从此开始了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欧洲国家竞相运用他们优越的技术手段创造了遍及全世界的帝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灾难,由欧洲主导的全球化开始动摇了。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1)依据材料指出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论述的两次全球化的各自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对上述两次全球化的反应,并举例说明。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7年11月,民丰造纸厂先被日本侵华部队占领,而后又被日本“三岛制纸株式会社”强占。抗战胜利后,民丰造纸厂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过来,但一直奄奄一息。1948年,民丰造纸厂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
材料二1948年3月,造纸厂的创办者褚辅成在遗嘱中说:“余早读儒书,志存报国,50年来,无敢间息,所憾国家多故,外患迭乘……非真正民主,实施宪法,无以救国。所期爱国之士,至诚团结,共图国事,永奠邦基。”
——以上材料均摘自2001年6月21日《浙江日报》
(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丰造纸厂为什么逐渐“陷于困境”?
(2)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历史命运的认识。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是如何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的?

2.单选题(共9题)

5.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被皇家垄断。宫廷使用和收藏的工艺品主要来自于
A.外国贡品
B.民间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7.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
C.漕渠D.白渠
8.
清朝乾隆年间“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则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C.重农抑商D.抑商和禁海
9.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10.
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11.
英国棉织品的产量从1785年的4000万码增至1850年的20亿码;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到1850年的225万吨。这些变化主要说明了
A.资本主义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B.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C.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工人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12.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13.
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谕”道: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通民情,必应急为倡办,并颁布了“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的诏令。以下对该诏令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实行君主专制,不可能下达这样的诏令
B.该诏令说明维新运动时期国民有一定的出版自由
C.在该诏令影响下,维新运动时期,出版了中国人自办的《申报》
D.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报纸有《中外纪闻》,《时务报》、《民报》等

3.选择题(共1题)

14.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3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当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