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4614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9/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和国用关系较大的,倒还要推海路的贸易。太祖开宝四年,于广州置市舶司,后来又于杭、明州置司。元祐时,又置于泉州和密州的板桥。其法:海船载货来的,先十税其一,而香药和宝货两种货物,则必领卖给官,由官再发卖,其出海的商人,则雍熙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材料二对于海外的贸易,则元朝较宋朝,更为注意。市舶司共有七所,世祖初定江南时,沿海地方,到外洋去贸易的,其货都十分取一,出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所到的地方所买得的货物,都要由市舶司查验。至元二十年,始定抽分之法……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之人待其三而禁止人民到外国去买卖。
材料三清朝的开海禁,是在公元1685年,于澳门、漳州,定海,云台山归处,都设立税关。公元1757年,只许在澳门—处……税则上、有名目的东西浮收的税要比正额加几倍,无名目的东西就更加横征暴敛没个遮拦,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以及普通商人直接买卖,一切货物都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1659年规定当时的外商,不做买卖不准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必须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要进禀帖,必须托公行代递,不得和官府直接。
——以上材料皆出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共同点。
(2)根据枒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禁政策的特点。如何评价清朝的海禁政策。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秦《风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9题)

3.
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出身、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此举意在
A.推动洋务运动
B.融入现代文明
C.削弱革命力量
D.加快立宪进程
4.
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5.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知推知
出处
记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6.
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时人赞叹“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这表明明清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
C.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D.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7.
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这样表述: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受益者。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13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材料最想表达的是
A.商税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放松抑商政策
C.南宋时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
D.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
8.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9.
据宋《图画见闻志》载:“古名士画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妇人形相者,貌虽端严,神必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今之画者但贵其娉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该言论旨在
A.批驳文人画的愉悦功能
B.倡导绘画的摹古风气
C.强调绘画应涵伦理意趣
D.迎合社会的价值取向
10.
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A.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
B.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影响
C.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11.
林则徐到广东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开始购买外国船炮,同时派人翻译外国刊物;可他怕清议派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改革。这说明
A.西方侵略抑制了社会变革
B.清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
C.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精神
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