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周日测试第十五期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459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

1.单选题(共17题)

1.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于割地赔款的条款答应得十分“爽快”,但是对于外国要求的中外互派大使等外交事宜却一拖再拖,迟迟不肯答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中国地大物博的心理
B.近代外交的不公平性
C.天朝上国观念的作祟
D.华夷观念的彻底改变
3.
上海租界当局制定的法规,均采用“章程”称谓,如,公共租界的《工部书信馆章程》(1893年)每一款都有款标,款下按条排列。中国传统法典中,法规多称“律”、“刑统”、“令”、“敕”、“制”等,只有条、无明确款。据此可知,租界法规
A.促进西方近代法制与中国传统法律融合
B.为中国法制近代化树立语言与结构规范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法律基础与审判制度
D.提供了租界各领域进行自治的法律依据
4.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商品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5.
清政府不得不接受战争的结局,认为现在是“西方各国强把它们的意志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随后确立了信守条约的方针。促使清政府出现这一变化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甲午战后五年间,清政府共借外债七次,总数370,000,000两。辛丑合约,赔款至关银450,000,000两。又规定以金偿还。后来因磅亏无着,又借汇丰银行1,000,000磅。后来又有币制实业借款。四国银行团,共付过垫款100,000磅。所以当有清之末,所欠外债如下:

注:以上各项借款,总数系17,611,000两,只占赔款三分之二。据此可知,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庚子赔款实在是致中国死命的
B.列强借此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C.清政府被迫最终将外债悉数偿还
D.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7.
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
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8.
“那里的纪年方式混乱不堪:公元、民国、昭和、大同:那里有很多人群共生共荣:本地人、逃荒去的、开垦去的、侵略去的、做梦去的。”文中的“那里”应是
A.日据时期的台湾
B.北洋时代的山东
C.伪满时期的东北
D.汪伪治下的上海
9.
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劝夫回头》《千万别上鬼子当》《满军哗变歌》等十余首作品。这些作品
A.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瓦解敌人斗志
B.扭转了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分化了日军阵营
C.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
D.促进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
10.
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部
A.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B.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C.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D.以对日退让换取领土主权完整
11.
1940年3月,***在报告中指出,“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还阐述了同顽固派斗争的自卫原则、胜利原则和休战原则,即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2.
1937年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电报:“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人联名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这反映出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敌后抗日活动的蓬勃开展
C.蒋介石对日本侵略消极抵抗
D.日寇全面侵华的严重局势
13.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B.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14.
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民间纺织业只有一定规模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15.
唐代手工业行会都有从业者共同议定的行规,对工匠入行从业、技术的传授都有一定规定,如非本地人不能随便入行、师徒相授时间等相关的传习规定条款。据此可知,唐代
A.手工业规模与前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扩展
B.政府对手工业行会的管理非常严格
C.行会对技术垄断以维护本行业人员利益
D.个体手工业者数量较前代大量增加
16.
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
A.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17.
明朝中叶以后,文艺家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有一个异常鲜明的走向,就是对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有较大的开拓,主要是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求。这表明
A.市民阶层有新的政治追求B.市民阶层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
C.世俗文化满足各阶层需要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