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月度抽测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455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3

1.综合题(共3题)

1.
材料一
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奋斗。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    
──光明日报专论: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二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
——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他们”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国梦”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而中国共产党人真正使全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从材料二看出,新中国为解决西藏问题提出了哪两种办法?结果如何?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由此确立了我国怎样的根本政治制度?
2.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与这个建设规划同时并举的经济体制改革举措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
3.
材料一
“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二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材料三
周恩来善于把外交理论与外交实践相结合,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将国际公认的外交准则和手段同中国的优秀传统和哲学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外交思想和外交风格。
(1)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材料二中提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早提出是哪一年?是谁提出的?它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3)材料三认为周恩来将国际公认的外交准则和手段同中国的优秀传统和哲学思想相结合。请举一例说明之。

2.选择题(共16题)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
A.1842——1870年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D.1921——1949年
5.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   )
A.国家的名称变了B.国家独立富强了C.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了D.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6.
昭阳湖初中八年级某班同学在课堂上齐声朗读“这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我们可判断该班正在学习(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西藏的和平解放D.志愿军进军朝鲜
7.
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中国共产党成立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8.
现任外交部长王毅多次在中外记者会上发表睿智而又犀利的言论,体现其个人魅力。在新
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也是享有盛名的外交家,下列活动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
①参加万隆会议   ②20世纪50年代访问印度和缅甸  ③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9.
2017年3月11日至12日,昭阳湖广场举行了车展活动,很多市民前往购车,汽车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庭,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新中国汽车制造业兴起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10.
2003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参观了润扬长江大桥,非常震撼。其实早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就建成了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它是( )
A.江阴长江大桥B.南京长江大桥C.武汉长江大桥D.泰州长江大桥
11.
老家在兴化垛田的王敏1959年在南京写信给家人,在信封上落款的地址最有可能的是( )
A.兴化市垛田乡B.兴化市垛田镇
C.兴化县垛田人民公社D.兴化县垛田村
12.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 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有计划性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3.
***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道路”带给中国的是( )
A.国民经济损失惨重B.钢铁资源有效利用
C.粮食产量大幅增长D.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4.
我国1958-1978年经济发展历程带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其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B.经济建设一定要追求高速度
C.经济建设胆要大,敢浮夸D.经济建设可以忽略基本国情
15.
下列关于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制定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④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6.
1953~1956年我国出现下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7.
“泰来机制面粉厂是泰州市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工厂,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1956年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是由于当时国内在进行( )
A.土地改革B.“大跃进”运动
C.社会主义改造D.第一个五年计划
18.
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粮食(百万吨)
棉花(百万吨)
煤(亿吨)
钢(百万吨)
1952年
163.42
1.30
0.66
1.35
1957年
195.05
1.64
1.31
5.35
 
A. 人民公社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 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 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D.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19.
下图为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创作的漫画《跃!跃!跃!》。当时作者热情讴歌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