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概括晚清时期中外生丝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概括晚清时期中外生丝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影响。
2.
材料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摘编自陈戌国《中国礼制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2)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摘编自陈戌国《中国礼制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2)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3.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传播是一个重要方面。
材料一
康熙皇帝热衷研习西方科学,涉猎范围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等。通过传教士的介绍,他对欧洲国家及其科学机构有所了解。康熙“认识到不论从科学上看,还是从艺术上看,中国并非是惟一的文明国家”。但是,他并不支持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也不鼓励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康熙认为:“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经》,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断言西方科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他既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之处,又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以安抚臣民。
——摘编自吴伯娅著《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
(1)依据材料,评述康熙皇帝对西方近代科学的态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材料一
康熙皇帝热衷研习西方科学,涉猎范围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等。通过传教士的介绍,他对欧洲国家及其科学机构有所了解。康熙“认识到不论从科学上看,还是从艺术上看,中国并非是惟一的文明国家”。但是,他并不支持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也不鼓励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康熙认为:“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经》,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断言西方科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他既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之处,又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以安抚臣民。
——摘编自吴伯娅著《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
(1)依据材料,评述康熙皇帝对西方近代科学的态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单选题- (共27题)
4.
1858年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不满,意欲以全免关税来换得英国和法国取消公使驻京等规定。这一想法
①反映出咸丰皇帝仍未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
②说明咸丰帝对近代国际惯例及国家利权认识不清
③体现了世界资本主义“贸易自由”的时代要求
④导致“公使驻京”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实现
①反映出咸丰皇帝仍未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
②说明咸丰帝对近代国际惯例及国家利权认识不清
③体现了世界资本主义“贸易自由”的时代要求
④导致“公使驻京”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实现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5.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
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
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
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 |
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
7.
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由此可以推断
A. 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
B. 《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C. 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
D. 洪秀全希望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
A. 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
B. 《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C. 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
D. 洪秀全希望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
9.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是虎门销烟,镌刻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 )
A.指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B.纪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
C.铭记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精神传统 |
D.明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
10.
1840年8月,中英双方文书往来发生变化。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复函,则放弃“谕”“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一变化说明了
A.英国达到了战争的目的 |
B.中方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 |
C.中国放弃了天朝上国理念 |
D.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 |
11.
(题文)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
B.“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
D.“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
12.
下图为《1844至1856年广州和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示意图》。由此看出19世纪中期


A.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 |
B.广州已失去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 |
C.上海已取代广州成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
D.中国货物的进出口由贸易顺差转为逆差 |
13.
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某条约内容,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大量手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此条约为
A.《尼布楚条约》 |
B.《南京条约》 |
C.《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 |
14.
下图是同学们参观首都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件龙袍,它以明黄色缂丝卍字纹为地,用三色捻金线缂织龙、蝙蝠、灵芝云等纹饰,以黄色三枚团龙江绸为里。下面是同学们围绕这件龙袍发表的评论,其中有误的是


A.“这件龙袍出自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 |
B.“从这件龙袍上可以看出古人的祥瑞观念。” |
C.“这件龙袍体现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
D.“这件龙袍一定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
15.
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6.
学者认为,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有阶层划分,但仍是公平的社会,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促成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包括
①世卿世禄制
②科举制
③井田制
④土地私有制
①世卿世禄制
②科举制
③井田制
④土地私有制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7.
《管子·治国》中写道:“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后面的文句最可能是
A.“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 |
B.“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
C.“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
D.“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
18.
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
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 |
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
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 |
20.
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下图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
A.![]() |
B.![]() |
C.![]() |
D.![]() |
21.
从明代中期开始,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了一个高潮,包括历史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名著不断。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可能是
A.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
B.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 |
C.官府放松了思想控制 |
D.明清之际思想启蒙的影响 |
22.
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着:“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
B.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 |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
24.
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①城市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市”中解放出来
②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③柜坊,飞钱开始出现
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
①城市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市”中解放出来
②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③柜坊,飞钱开始出现
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25.
晚清时期各区域城市化水平(%)
对上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①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
②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开埠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 长江下游 | 岭南 | 西北 | 华北 | 长江上游 | 云贵 |
1843年 | 7.4 | 7.0 | 4.9 | 4.2 | 4.1 | 4.0 |
1893年 | 10.6 | 8.7 | 5.4 | 4.8 | 4.7 | 4.5 |
对上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①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
②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开埠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7.
下表出示了不同人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人物 | 评价 |
司马光 |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
梁启超 |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
列宁 |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
28.
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A.青苗法保甲法 |
B.均输法保甲法 |
C.市易法将兵法 |
D.免役法保马法 |
29.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是第二次,即西学东渐。”下列科技成就体现了梁启超所说的第二次接触的是
A.玄奘《大唐西域记》 |
B.王祯《农书》 |
C.李时珍《本草纲目》 |
D.徐光启《农政全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