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死难者约2万人。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记载:“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有800余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六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面。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让人触目惊心。
(1)材料一中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你如何看待日本一些史学家所述“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的观点?
(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认识?
材料一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死难者约2万人。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记载:“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有800余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六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面。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让人触目惊心。
(1)材料一中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你如何看待日本一些史学家所述“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的观点?
(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认识?
2.单选题- (共19题)
2.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
C.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
3.
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初期一直由武官实施军事统治。1898年,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罚令》,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丧失维护统治的能力 |
B.日本侵略台湾蓄谋已久 |
C.台湾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殖民精神 |
D.日本实行依法治台策略 |
4.
(题文)郭廷以认为中国近代某运动“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该“运动”
A.以维护清廷的统治为核心目标 |
B.是迫于八国联军侵华的自发抵抗 |
C.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事件 |
D.客观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
5.
梁启超在谈论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A.义和团运动 |
B.南昌起义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6.
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民众的态度是
A.都以武装反抗的形式抗击八国联军 |
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
7.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实行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 | 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 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
8.
论文的关键词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某篇论文关键词中出现了“‘一’字长蛇阵、林永升、定远舰”等字样。据此判断,该论文涉及到甲午战争
A.黄海海战 |
B.威海之战 |
C.旅顺大屠杀 |
D.大甲溪战役 |
10.
晚清大学士徐桐,邸宅本在东交民巷,因恶见洋楼,他出城拜客不走正阳门,每每绕地安门而出。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这说明义和团
A.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
B.深得清朝上层支持 |
C.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
D.能够掌控京津形势 |
11.
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
13.
《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 |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
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 |
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
14.
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
15.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16.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鸦片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
17.
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
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
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
18.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
19.
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20.
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 |
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
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