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测试)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429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
伊藤:“日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而当时在国内的张之洞则说:“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优与利益,订立密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有人说日本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对话的态度有何不同?
(2)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侵略战争和违反人道的暴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对恶魔,它给被侵略民族心灵上留下严重的创伤,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英国有一句名言: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

请回答:
(1)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上述事件。
(2)上述三幅照片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几次侵华战争?侵略者分别是哪些国家?
(3)签订的条约分别有哪些?侵略国家和签约国家是否一致?反映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侵略给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带来的危害。

2.选择题(共6题)

3.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
A.割地的面积B.列强办厂的特权C.开放的口岸D.赔款的数额
4.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5.科学家在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时,一般不选用植物细胞,其原因是(    )

①植物细胞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会溶解膜结构;

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看不到细胞膜;

③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较薄;

④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提取细胞膜的过程比较繁琐;

⑤植物细胞内会有其他膜结构干扰

6.科学家在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时,一般不选用植物细胞,其原因是(    )

①植物细胞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会溶解膜结构;

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看不到细胞膜;

③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较薄;

④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提取细胞膜的过程比较繁琐;

⑤植物细胞内会有其他膜结构干扰

7.

若y=mx2+nx﹣p(其中m,n,p是常数)为二次函数,则(  )

8.

若y=mx2+nx﹣p(其中m,n,p是常数)为二次函数,则(  )

3.单选题(共14题)

9.
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
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B.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
C.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
D.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
1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1.
日人不但在台湾各地设立日语学校,而且发布书房义塾规则,下令台湾人自办的私塾必须加教日语。日本能够在台湾推行这一政策的法律依据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
有学者指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其中,“反西化”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13.
甲午战争时期,《申报》载“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相持既久,兵馈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军民抗战士气高昂
B.舆论存在轻视日本心态
C.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D.民间主张应与日本议和
14.
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
C.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
15.
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反映是
A.“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提时事’四字”
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16.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
A. 重获国家之独立
B. 与列强和平相处
C. 外交迈向近代化
D. 对世界全面开放
17.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A.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
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18.
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
19.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历史上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下列哪一条约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二十一条》
20.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21.
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禁烟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维新变法运动
22.
“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选择题:(6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