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419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近代列强侵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阅读以下有关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彼族实能觇我要害,制我命脉;而我所以失事者,由于散漫设防,东援西调,未将全力聚于紧要数处。”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在能力”。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阅读材料三,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

2.单选题(共19题)

2.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历史事件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3.
晚清大学士徐桐撰联:“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他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4.
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
C.洋务运动没有任何成效
D.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
5.
近代以来,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下列条款,按其所属不平等条约签署时间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③(戊)依照……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6.
历史学家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如果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在客观上是一种爱国行为,那是绝无疑义的;但若推及三元里民众在主观上漾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似缺乏推理演绎的大小前提。”作者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
①在客观上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③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行为
④表达了中国人民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精神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
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实力超过中国
B.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8.
容闳(1828—1912),毕业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 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 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 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 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9.
1899年,朱红灯树起“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1902年,义和团运动后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景廷宾在河北巨鹿县树起“扫清灭洋”的大旗。导致以上斗争旗帜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
B.清廷成为列强的帮凶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辛亥革命的持续推动
10.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11.
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
B.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
12.
有学者在研究黄海海战时指出:“中日双方舰队到达黄海的目的不同,北洋舰队是为了护运八营铭军在大东沟登陆;日本舰队是寻找北洋舰队进行决战,以实现其‘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计划。北洋舰队完成了任务,而日本‘聚歼’计划破产。”这说明
A.研究视角的关键性
B.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C.史料占有的重要性
D.主观意识左右历史事实
13.
“对于黄海海战爆发的原因,日本认为是中国北洋舰队首先开炮;中方记载是日本的吉野舰首先开炮轰击济远舰。”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有时历史真相很难弄清楚
C.通过文献记录可以弄清历史真相
D.中国的记载正确,日本的记载错误
14.
义和拳纵火如戏,攻城打仗亦如戏法。西什库教堂久攻不下,礼部尚书献策端王、庄王,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尚,施法术攻城。这一做法反映了义和团
A.失败的必然性
B.反帝的顽强性
C.爱国的坚决性
D.扶清的愚昧性
15.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与戊戌变法的目标完全一致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16.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它殖民地的侵略行为……提出只有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才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号召东北军不投降、不缴械、带枪到农村去,发动游击战争。这一《宣言》
A.准确地揭露了日本侵华的本质是全面侵略
B.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抵抗日寇侵略
C.全面提出了反抗日本侵略的军事斗争策略
D.表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7.
“宁可使中夏(指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近代中国与此类似的言论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东洋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玩”
18.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19.
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
甲午战后,西方《纽约新闻报》发表评论说:“中国的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味、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这一评论
A.客观分析取午战争
B.在舆论上支持日本
C.是日本伪造的舆论
D.代表西方主流意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