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 (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战略。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开辟“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战略。
2.单选题- (共10题)
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
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
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 |
4.
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这说明美国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
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 |
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 |
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 |
5.
“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这表明“另起炉灶”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
B.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
C.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D.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
6.
20世纪80年代中国承包制设计者确信:全员承包优越性显著,“给承包成绩显著的企业以投资自主权,计划机关保留备案、咨询的权利”,企业自负投资风险,自觉提高投资效益。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
B.计划经济已经被市场经济所取代 |
C.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 |
7.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
8.
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 |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
1984年 |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上义服务。 |
1992南方谈话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1992中共十四大 |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
B.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C.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
D.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
9.
下表为我国部分年度的GDP增长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年度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1991 |
GDP增长率 | 11.6% | 11.2% | 4.1% | 3.84% | 9.3% |
A.GDP下降是国家政策失误造成的 |
B.经济发展速度取决于国际环境 |
C.市场经济最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
D.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
10.
1994年1月1日起,中国的外汇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取消汇率双轨制,实现汇率并轨,汇率并轨消除了人民币高估现象,实质上使名义汇率贬值了近50%。中国外汇体制改革旨在
A.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B.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准备 |
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
D.使人民币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
11.
1979年3月,陈云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该主张
A.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重 |
B.认识到完全的计划经济存在不足 |
C.主要目的是扩大我国私营经济 |
D.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