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 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主要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 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主要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3.单选题- (共18题)
3.
“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尤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
B.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
4.
现代东方史专家克罗斯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在沈阳的外国人认为日本人的进攻是有预谋的,在未受到挑衅情况下采取的相当坚决的手段,在各地的中国军队中造成恐慌和混乱……日本人靠扶植奴颜婢膝的中国人组成傀儡政权,欲将满洲和内蒙古殖民化。”材料反映出日本发动这次事变是
A.蓄谋已久 | B.偶然发生 | C.以战促和 | D.以战养战 |
5.
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的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过抗战
A.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
B.赢得了与西方大国的平等地位 |
C.为世界赢得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
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
6.
民国二十八年冬,政府军训部曾编译一书,并附有训令:“查……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适应现阶段之需要,应在敌侧后发动较前规模更大更坚强有力……之打击。惟国军干部对此尚欠普遍与深刻之研究……随令颁发,各部队学校一体研究,俾利实用,而歼敌寇为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富有弹性之战法”指游击战 |
B.国民党重视防御阶段的军事培训 |
C.游击战成为抗战的主要斗争方式 |
D.枣宜会战鼓舞了抗战的士气 |
7.
1943年,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放弃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等特权,归还租界,废除《辛丑条约》。此后又有多国与中国签订类似条约。这说明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B.西方大国欲拉拢中国以对抗苏联 |
C.中国国力迅速增强获得列强尊重 |
D.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8.
在《寻访抗战老兵》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刚刚被任命为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率领部分官兵乘车前往延安……远远就看到马路两旁排列着欢迎的队伍。汽车刚刚进入欢迎队伍的视线,立刻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迎的口号连续不断。”请问该段记载应发生在
A.1913-1927年 |
B.1924-1927年 |
C.1927-1937年 |
D.1937-1945年 |
9.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的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神父、一群女学生、13个风尘女子以及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下列对当时抗战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转向合作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
C.日本占领广州,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D.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消极抗战 |
10.
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
B.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C.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
11.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为适应形势变化而成功转变革命策略的重要会议。其转变革命策略主要是指会议
A.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
B.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C.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D.指出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
12.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某次作战计划中指出“本战区为保持经济重心,巩固首都,并有利于全局之持久作战起见,务就现已形成之包围态势,(对敌)运用优势兵力断绝其联系”在该作战计划指引下国民政府发起了
A.百团大战 |
B.徐州会战 |
C.太原会战 |
D.淞沪会战 |
13.
1945年8月15日,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在这一年的9月18日,因西安事变尚幽禁在贵州桐梓的张学良在日记上写道:“这是(第)十四个‘九一八’了,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然还不能自由地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我衷心期待着解放了的故土,焕然一新。”下列不是他十四年前的记忆是
A.日本局部侵华 | B.中国对日宣战 | C.国共相互对峙 | D.东北逐步沦陷 |
14.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的大规模抵抗,最能说明
A.国民政府认识到唯有抵抗才有出路 |
B.国民政府转变了对日本的传统看法 |
C.民族矛盾激化是国民政府政策改变的动因 |
D.国共合作改变了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 |
15.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它把中国历史划开了两个时代,在今天以前,是我们屈辱悲苦的黑暗时代,自今天起,将是我们富强康乐自由平等的光明时代。……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文中“这里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是指( )
A.南京解放、瓜分狂潮、九一八事变 |
B.南京解放、七七事变、《辛丑条约》 |
C.抗战胜利、《马关条约》、卢沟桥事变 |
D.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
16.
1937年7月10日的《蒋介石日记》中写道:“三、倭寇今又反攻卢沟桥,是其不达目的不止也。四、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此为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动员六师北运增援。如我不有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下列关于这段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客观地反映了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 B.国民党奉行积极的全面抗战路线 |
C.只有武力一途能解决卢沟桥事变 | D.日记不能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 |
17.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下列表述跟这首歌密切关联的是(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
B.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 |
C.抗战后中国取得的首次大捷 |
D.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 |
18.
英国《每日先驱报》曾对1937年的某军事行动作如下评价:“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的行动回答日军。”这一军事行动应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伏击战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伏击战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19.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人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共两党一致举助成吉思汗陵柩西迁至青海的塔尔寺。这一行动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A.体现了国共两党民族平等政策 | B.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 |
C.促进了民族融合 | D.使文物免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
20.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八年抗战(1937~1945)相关的是
A.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 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D.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