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17课毛泽东思想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401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4

1.单选题(共36题)

1.
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历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
B.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2.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涉及到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年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B.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
C.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
D.注重解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某些人说:“必须把所谓‘山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混乱思想连根铲除,因为近代的一切大运动都必须是城市领导农村。”此言论针对的是
A.城市中心论
B.新民主主义论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4.
1927年12月,瞿秋白在《布尔什维克》上发表文章认为:“现在各地的农民暴动的斗争方式,必须确切地了解游击战争的意义和明显地树立创造革命地域的目标,运用这一斗争方式,来动摇、削弱以至推翻当地反动政权。”这表明其
A.开始关注农民武装斗争
B.肯定了各地农民斗争的经验
C.仍坚持“城市中心论”
D.强调了农民斗争的决定作用
5.
中国共产党在遭遇一次重大挫败后,决定通过组织起中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社会阶级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这是对夺取全国政权道路的重新选择。推动这次重新选择的重大挫败发生在
A.1921年
B.1927年
C.1934年
D.1945年
6.
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A.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
B.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
C.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
D.“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
7.
近代有一本回忆录这样写到:“师长又问我为什么要参加红军。我说红军来了以后,我们家乡解放了,除了给我们家分了地,还分了茶山,每年可以收到几百斤油茶子。”可见作者参加红军是为了
A.推翻资产阶级B.改变社会性质
C.消灭阶级压迫D.保卫胜利果实
8.
史学家张鸣在《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乡村政权……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湘赣边界方言)政府’”。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苏维埃运动走出了中国化的道路
B.苏维埃政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认识有误
D.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9.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仍然由共产党领导,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又接受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阶级。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认识到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B.希望扩大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基础
C.指明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正确方向D.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0.
1931年11月以来,人民习惯称***同志为“毛主席”。其中***同志1954年当选的“主席”与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含义不同。这主要是基于
A.政党和政府的区别B.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执政理念的更新D.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化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C.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12.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13.
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背景可能是
A.中华民国成立
B.五四运动爆发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中国共产党成立
14.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天国大同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D.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15.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16.
李明海在《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由此可知
A.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自由主义
B.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C.新文化运动暴露了诸多弊端
D.民主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17.
下表为《1920年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表中事件的出现是由于
8月22日
***在长沙组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11月7日
《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出版
11月21日
上海机器工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
 
A.维新思想的传播
B.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8.
有学者说,“抛弃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是(当时)相当多的中国先进分子共同做出的历史性的选择。”该学者所要阐明的是
A.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彻底反封建的意义
B.“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转向学习社会主义
C.民族资产阶级失去了革命性且成为革命对象
D.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19.
“由今(1918年)而言,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材料认为能救世界之危机的“第三新文明”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三民主义
C.人文主义
D.民主与科学
20.
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六号(下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21.
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
A.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
C.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22.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这直接体现了***思想的精髓是
A.坚持群众路线B.重视经济建设
C.强调实事求是D.开展武装斗争
23.
“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以上观点最有可能出自于***的理论著作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4.
1940年,***说:“但是我们现在要的民主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影响当时中国民主政治类型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目标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状
C.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不断斗争
D.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
25.
在抗战当中,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肆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宣扬“一次革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针对这种情况,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上,***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的环境提出要建立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结合的新中国的口号。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文化:在政治上,强调革命要分两步走……。这一讲话
A.标志***思想成熟
B.使***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成为抗战的指导思想
D.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26.
***曾经说:“需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一句话,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 ……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这段话出自
A.《论持久战》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
27.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表明
A.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符合国情
C.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D.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
28.
“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29.
2009年12月28日湖南人网站发表《浅议***思想的当代价值》一文指出,“***制定政策的着跟点在于照顾和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其实行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切要害,对症下药,其调整政策的关键点在于不失时机,强力推进。”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作出红军长征的决策实行战略转移B.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C.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D.发动三大战役进行战略决战
30.
***《新民主主义论》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但十六年来,国民党自己违背了这个声明,以致造成今天这样国难深重的局面。这是国民党一个绝大的错误,我们希望它在抗日的洗礼中改正这个错误。”***当时设想的改正方案是
A.国体——新民主主义国家政体——民主集中制
B.国体——无产阶级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
C.国体——民主联合政府政体——国民大会制
D.国体——工农联盟专政政体——工农委员会制
31.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中国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的主要理由是
A.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独立完成
B.中国民主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特色
C.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具有世界性影响力
D.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政权
32.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上述言论出自
A.《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论人民民主专政》
33.
当年,《新民主主义论》在国统区秘密流行。不过,它的封面被伪装成各种样式。有被伪装成言情小说的,有被伪装成《大乘起信论》的,还有被伪装成《文史通义》《中国向何处去》的。这说明《新民主主义论》
A.遭到人们丑化
B.思想魅力巨大
C.冲击传统思想
D.促进思想解放
34.
1940年初.***撰文指出:我们高举新三民主义的旗帜,其关键在于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内涵。这一表述反映当时
A.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巨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定发展
C.国内抗战形势发生较大变化
D.党派政权之争大于民族利益
35.
***同志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6.
***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选择题(共2题)

37.

“无臂考生”彭超幼年失去双臂,但他没有颓废,而是乐观地活着。他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毅力,两次参加高考,终被名校录取。这可见(    )

38.

读“亚洲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