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400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立国不久,仿元朝建立了宝钞(纸币)制度,规定宝钞一贯值铜钱一千文或银一两,只准使用铜钱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发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到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至此,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摘编自全汉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而倍受青睐。16-17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达200多种。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1590-1644年间,美洲运往菲律宾(系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共有4620吨,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以致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属中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

——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等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经济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7世纪白银流动对当时的中国和西班牙产生的不同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2.
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
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杭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
时间
条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7年
《工厂迁移案》等。
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1939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材料二认为“政府之无扶植诚意”,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3.单选题(共21题)

3.
史料记载:"(甲午中日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B.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4.
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C.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
D.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5.
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6.
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这说明
A.历史解释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
B.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C.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D.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
7.
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白岜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B.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
C.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D.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8.
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客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9.
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上述史实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A.农业经营环境的恶劣
B.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C.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D.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
10.
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11.
1372年.政府颁布法令:“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这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B.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D.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12.
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
A.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B.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D.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
13.
19世纪70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对时代潮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
A.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C.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
D.代议制确立和完善
14.
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15.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扰,何昆山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洋务派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
D.封建束缚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16.
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17.
(题文)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
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
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18.
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影响财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年代
农业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8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30441
69
4445
15
39696
100
 
A.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B.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C.政府财税政策变化
D.新的社会阶级出现
19.
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20.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的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A.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民营资本受到官僚资本的压制
C.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D.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21.
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C.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22.
1984年,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