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8中国近代的政治展进程1919-1949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3944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5月9日清华大学的师生在焚烧日货

材料二  “中日关系有很多话要说,但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我们党的十二大强调这一点,说明是中国长期的国策。”
邓小平论中日关系
材料三  “现在社会上有人提出抵制日货,起因是想表达对日本一些人否认侵略历史等一系列错误言行的不满。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生产要素相互交流,按价值规律进行配置,经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许多外国品牌是在他国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生产的,企业利益交织在一起,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因此,抵制商品将损害双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我们的对外合作与发展。我们相信这部分群众会理智地表达爱国热情,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2005年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中日经贸关系答记者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华大学的师生反日情绪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2)为什么我们今天既要继承五四精神,又不赞同当今某些人存在的抵制日货的思想根据材料二、三以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不得整段照抄原文)
2.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围剿”,依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1933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并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会,号召各级部门有序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各级苏区政府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通过组织建立劳动互助社、耕田队、种粮合作社,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国营企业外,苏区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企业。各苏区还废除高利贷剥削,建立了工农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梅汝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个小山村大学就读于清华大学,后来又到美国留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法学博士。1946年5月至1948年12月,梅汝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他向前来采访的记者慷慨吐露心迹:“审判日本战犯是人道正义的胜利,我有幸受国人之托,作为庄严国际法庭的法官,决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那些扰乱世界、残害中国的战争元凶逃脱法网”当得知法庭把中国法官的座次排在英国之后,梅汝立即对这一安排提出强烈抗议:“如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该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宇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因为他的据理力争,终于为国家争取到了应该有的座位。为了伸张正义,梅汝在审判过程中大量公布了两年来收集的日军暴行证据,例如在南京大屠杀中就用了砍头、挖心、剖腹、碾压、水溺、火烧、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发指的暴行,经过激烈的争辨,最后,表决结果以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终于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罪恶累累的首犯送上了绞刑架!梅汝参加的东京审判异常艰难,不论如何努力,还是有很多罪恶累累的日本战犯逃脱了法网,这让梅汝璜异常气愤和无奈,回到祖国后他拒绝国际上的全部邀请。

——摘编自廉颖婷《东京审判法官梅汝的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汝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东京审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汝在东京审判中的贡献及审判艰难的原因。

2.单选题(共18题)

4.
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此后,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这种情况
A.反映出中国扭转了抗战的局势
B.奠定了中国抗日战场胜利的基础
C.反映出西方国家援助中国抗战
D.有利于改善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
5.
中共某次会议中,决定了要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担负起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这次会议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B.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6.
苏联前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上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7.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会议决议特别强调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并提出建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
A.加速了土地革命的进程
B.团结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广大民众
C.推动了抗战高潮的到来
D.反映了中共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8.
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经***修改审定的《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除开个别地方,国民党依然可能向我们进行武装袭击,我们应严加警惕……为了保障国内和平,各地应利用目前时机大练兵三个月……”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重庆谈判没有任何意义
B.国民党以战争促进和平谈判
C.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D.和平建国步履维艰
9.
“过得河来拆却桥,血书史迹怎能消?建军黄埔谁之助?逼主白云孰与饶!仲夏羊群窥武汉,长沙马日闹风潮。可怜革命仍流产,辜负壶浆又一瓢。”这首《感时杂咏》是诗人董必武先生于1944年写下的诗作。该诗从侧面反映了
A.董必武先生关注民生
B.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国共矛盾
D.民主党派坚持抗日的决心
10.
顾颉刚是“古史辩派”的创始人,他在1934年邀集同仁组建“禹贡学会”,致力于历史地理的研究,旨在“明辨疆域,昭告国人,神州版图,不容强邻侵吞”。这表明他当时的着眼点在于
A.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为中国当时的现实服务
B.主要是想抵抗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C.服务于当时的经济建设运动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11.
1927年夏,全国工会会员达280万人,农民协会会员900余万人,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各地党组织领导建立了一大批工人武装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这说明了
A.中共党认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大革命期间农村革命活动更深入
C.新三民主义得到了彻底地实施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可行性
12.
1937年10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人组织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宣布自动解散,以表示“拥护政府””增强全民族团结”;民主人士章乃器发表拥护蒋介石的文章,要人们“信托”政府,“信任舵师”。材料表明,在抗战初期中间集团
A.支持国民政府抗战
B.主张实行片面抗战
C.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D.政治上倒向国民党
13.

北伐以前
国民党需要借助广东农民的力量平定商团叛乱、东征和统一广东
北伐开始后
广东成为后方基地,国民党需要广东政治安定和提供财政支持,国民党左派多随军队北上,留守广东的军政势力多为国民党右派
 
上表为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扶助”农民运动的政治考量。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北伐后广东成为全国农运的中心
B.北伐后农运的地域格局发生变化
C.农运推动了政局变化和北伐进程
D.广东农运随革命形势发展而高涨
14.
***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的“这个运动”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B.扭转了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C.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产物
D.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5.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背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经调拨等工作。这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B.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C.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D.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16.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它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这支新型人民军队
A.党的领导是其显著特征
B.建立伊始***掌握军队领导权
C.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八路军
D.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立下不朽功勋
17.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B.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C.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8.
1932年2月28日,蒋介石在《告共党书》中说:“中国自有共产党以来,没有一时一刻不在错误路线当中……十五年、十六年有陈独秀机会主义的错误;十六年、十七年又有瞿秋白盲动主义的错误……无论你是什么策略,什么路线,左的,右的,折中的,总之是此路不通……”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十五年”、“十六年”是指1926年、1927年
B.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跟陈独秀机会主义错误有关
C.《告共党书》发表背景是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遵义会议结束了蒋介石所讥诮的中共错误路线
19.
从1931年开始,南京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B.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
C.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D.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
20.
1947年12月底,***在陕北召集的会议上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这说明
A.人民解放军基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B.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
C.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已经被粉碎
D.解放军将发动战略决战挺进中原
21.
作家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一书中指出:“解放战争并不仅是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那样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亦有攻打太原的艰难和血腥,攻打金门岛的惨烈和失败,攻打兰州的诡异和曲折,无数的人生悲剧掩埋在历史的深海里。”下列对解放战争经历曲折、跌宕过程的原因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国共双方在各战场的军事态势不同
B.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劣势和武装落后
C.二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格局的影响
D.美国始终都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