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2.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材料四 1946年初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材料一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指出材料二春联反映的历史现象。
(3)从材料三春联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4)指出出现材料四春联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说明农民的愿望是否实现了。
材料一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材料四 1946年初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材料一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指出材料二春联反映的历史现象。
(3)从材料三春联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4)指出出现材料四春联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说明农民的愿望是否实现了。
2.单选题- (共15题)
3.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以上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A.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4.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下列事件属于其实践的是( )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②打土豪,分田地
③秋收起义 ④反“围剿”战争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②打土豪,分田地
③秋收起义 ④反“围剿”战争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5.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北伐战争的推动 |
B.南昌起义的爆发 |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7.
“土豪”是今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下列关于土地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 |
B.出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 |
C.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
D.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了保障 |
8.
据史料记载: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等对敌作战十二万五千余次。国民党军队击毙日军80余万……1943年中国远征军还进行了入缅作战。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 B.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C.国民党军队一直消极抗日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重要力量 |
9.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神兵降,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牵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
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
C.八路军挺近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
11.
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这说明当时
意向 | 不可避免 | 可获得政治解决 | 应该绝对避免 | 可获得速战速胜 | 无回答 |
人数 | 170 | 110 | 423 | 244 | 20 |
这说明当时
A.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 |
B.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 |
C.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 |
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 |
12.
英国《每日先驱报》曾对1937年的某军事行动作如下评价:“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的行动回答日军。”这一军事行动应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伏击战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伏击战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13.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
B.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
C.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
D.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
14.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从下图该期《人民日报》中我们能够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


A.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 B.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
C.三大战役即将胜利 | D.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中国即将建立 |
16.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下列有关探索的史实正确的是( )
A.大革命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B.八七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
C.秋收起义后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 |
D.中共七大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