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主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的中国与后***的中国》
材料四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人民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材料四所反映的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主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的中国与后***的中国》
材料四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人民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材料四所反映的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
2.单选题- (共10题)
2.
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
B.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
C.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
3.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
C.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
4.
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中外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由此可知( )
A.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 英法蓄谋侵略战争
C. 中方极力抵抗外辱
D. 清朝军队纪律涣散
战役 | 时间 | 英 | 法 | 英法联军 | 中国军队 |
第一次广州战役 | 1856.10 | 439 | | | 15000 |
虎门之战 | 1856.11 | 1380 | | | 1700 |
第一次大沽战 | 1858.5 | 660 | 518 | 1178 | 10000 |
八里桥之战 | 1860.9 | 3500 | 1500 | 5000 | 34000 |
A.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 英法蓄谋侵略战争
C. 中方极力抵抗外辱
D. 清朝军队纪律涣散
5.
“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
有人把太平天围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政策筑梦”是指
A.永安建制,分封诸侯 |
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 |
C.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7.
“在长期的犹豫不决后,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这表明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从根本上取决于
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 |
B.列强维护侵略权益的需要 |
C.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
D.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 |
8.
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各地督抚等官员却称皇帝敕令是 “矫诏、乱命”,以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材料中的“这场战争”使( )
A.晚清“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 |
B.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C.清政府统治面临土崩瓦解 |
D.中国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
9.
近代史上陕西地区曾盛传这样一首民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清帝溥仪年号)不过二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这地不纳粮!”这首民谣反映了( )
A.义和团朴素的爱国激情和盲目排外 |
B.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农民反封建的普遍愿望 |
C.“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已深入人心 |
D.武昌起义前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坚定意志 |
10.
1936年11月,蒋介石非法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情所应有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压迫”。这反映出
A.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激烈 |
B.蒋介石已经遭到社会各阶层反对 |
C.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 |
D.李宗仁等主张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