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已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材料二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30年代加紧侵华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的时间问题有“十四年说”和“八年说”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3)材料三中两部文献在中国民主法治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部文献加以说明。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已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材料二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30年代加紧侵华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的时间问题有“十四年说”和“八年说”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3)材料三中两部文献在中国民主法治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部文献加以说明。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摘自《历代名臣奏议》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改编自周恩来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根据《基本法》第12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直接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该法中关于香港自治权的规定极其丰富。《基本法》的条文还有至少12项限制性规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的设限。
——摘自王立民等《“西法东渐”与近代中国寻求法制自主性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表现(要求至少列出其中3点),并概述元朝行省制度设置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简析这一政策在“民族合作、团结及共同发展、繁荣”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香港回归的主要过程,并指出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相同点。
材料一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摘自《历代名臣奏议》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改编自周恩来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根据《基本法》第12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直接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该法中关于香港自治权的规定极其丰富。《基本法》的条文还有至少12项限制性规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的设限。
——摘自王立民等《“西法东渐”与近代中国寻求法制自主性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表现(要求至少列出其中3点),并概述元朝行省制度设置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简析这一政策在“民族合作、团结及共同发展、繁荣”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香港回归的主要过程,并指出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相同点。
2.单选题- (共29题)
3.
江城武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近代更是在民主革命中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下列关于武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光辉历史,描述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的见证
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重大成果
③曾受北伐战争的洗礼
④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①辛亥革命的见证
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重大成果
③曾受北伐战争的洗礼
④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4.
国民党一大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关于这次大会表述正确的是
A.会议召开于1924年初的上海 |
B.会后马上就进行了北伐 |
C.会议召开标志着新三民主义的诞生 |
D.会上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党外合作 |
7.
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 |
B.北伐战争 |
C.南昌起义 |
D.抗日战争 |
9.
“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报刊和书籍,人们在统称中国各民族时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这说明当时
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C.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10.
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919年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英美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
A.成为世界强国 |
B.外交逐渐自强 |
C.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
D.摆脱了列强压迫 |
11.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原因的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
B.“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
C.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12.
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
C.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D.确立***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
13.
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
A.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
B.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
C.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
D.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
14.
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某校学生进行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日军暴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众多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战争亲历者的控诉材料 |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
D.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
15.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
A.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被全面系统揭露出来 |
B.武装夺取政权成为无产阶级夺权的必由之路 |
C.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有了强有力的平台 |
D.世界政治文明的走向从此有了新的理论蓝图 |
16.
1824年,欧文在美国买下1214公顷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一举动
A.是解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 |
B.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在现实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
C.为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行案例 |
D.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
17.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是
A.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
B.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18.
我国法律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
19.
《中美联合公报》指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中国两岸关系现状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
A.《告台湾同胞书》 |
B.《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
C.《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
D.“九二共识” |
20.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
B.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
21.
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中国建交国家数量
年份 | 1949 | 1950 | 1951 | 1952 | 1953 |
建交国家数 | 10 | 9 | 1 | 0 | 0 |
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 |
B.贯彻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
D.贯彻的是“一边倒”外交方针 |
22.
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1954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 |
B.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指出“双方都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原则” |
C.提出当时国际局势趋于紧张,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
D.在中印两国联合声明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
23.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出现的重要意义是
A.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
B.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 |
C.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
D.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24.
尼克松总统抛开日本直接同中国秘密发展关系的“越顶外交”,极大地冲击了日本政府,导致1972年6月17日佐藤首相的下台。同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经过多次会谈,9月29日,中日双方签署并发表了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下列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谋求为日本取得竞争的有利地位 |
B.日本国内舆论的强烈要求 |
C.中美两国建交的直接推动 |
D.田中角荣适时调整对华政策 |
25.
1954年,***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不结盟” |
B.“万隆精神” |
C.“单极―多极化” |
D.“日内瓦精神” |
26.
杜鲁门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
B.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C.其目的都是反共反苏 |
D.都是为了美国的自身利益 |
27.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可以“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该内容出自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B.《布雷顿森林协议》 |
C.《北大西洋公约》 |
D.《华沙条约》 |
28.
关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
B.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
C.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30.
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