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特殊的。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决心永远牢记),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什么?确定这种主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和“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分别指什么?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各举一例,说明“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特殊的。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决心永远牢记),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什么?确定这种主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和“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分别指什么?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各举一例,说明“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长安和临淄等地设立了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作坊的织工常常达数千人之多,并设工官专门管理。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刺绣等丝织品,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说明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隋唐时期的中国,各种政治制度业已完备,经济空前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亚洲各国人民都羡慕中国,“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要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据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三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民间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史实说明唐朝“中国人自信心最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长安和临淄等地设立了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作坊的织工常常达数千人之多,并设工官专门管理。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刺绣等丝织品,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说明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隋唐时期的中国,各种政治制度业已完备,经济空前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亚洲各国人民都羡慕中国,“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要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据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三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民间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史实说明唐朝“中国人自信心最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单选题- (共16题)
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的过程。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
B.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太平天国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
4.
某同学在研究近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对其中的一个条约整理出了以下关键词“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可知,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5.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 |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
6.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
B.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 |
C.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
D.调动各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
7.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
A.和平共处不称霸 |
B.求同存异谋发展 |
C.加强团结不结盟 |
D.区域互利求合作 |
8.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
B.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D.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
10.
(题文)中国古代有严格的耕牛保护制度,对私自杀牛者,汉代规定“犯禁杀之者诛”,唐代规定“徒一年”,明清规定“杖一百”。这是因为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B.统治者的严刑峻法 |
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D.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 |
12.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变化趋势反映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
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
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
15.
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
B.文革的破坏 |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
D.自然灾害的发生 |
16.
下列是《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目录中列出的最后4件大事,其共同的影响是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B.扩大了中国与世界交往 |
C.冲破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
17.
下图是1978﹣1985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统计。与其变化相关的因素是


A.工人、农民纷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18.
***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割据”理论形成于
A.中共创立时期 |
B.国共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