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练习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370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5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观察分析下列两幅图片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关系的问题上,第一种观点: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的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前30年比改革开放后30年好
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哪些主要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3)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就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进行评析。(要求史论结合,表达准确)

2.单选题(共19题)

4.
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5.
《历史学家眼里的***》中记载:“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型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的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B.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C.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6.
***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D.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7.
201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会议选举***为常委,决定成立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这一决策
A.彻底清除了“左”倾思想在党中央的影响
B.确立了***思想在党的指导地位
C.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D.是中共长期执行共产国际政策的成果
8.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功探索
③摆脱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
④根据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
“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A.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D.体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的重大转折
10.
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11.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12.
1927年9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有关秋收起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1927年“八七会议”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B.这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C.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D.起义中***决定进军山区
13.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由瞿秋白主持在上海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原则上通过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所谓“不断革命”,革命形势仍在继续高涨,反对退却,要求继续进攻。此决议案的通过
A.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潮局面迅速到来
B.配合了党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
C.致使“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继续发展
D.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14.
下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口号。从图1到图2反映了
A.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国共关系进一步恶化
D.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已经完成
15.
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匪区”变迁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该“匪区”应该是指
A.农村革命根据地B.沦陷区
C.陕甘宁边区D.解放区
16.
《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对于“两次严重失败”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陈独秀右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B.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长征的根本原因
D.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17.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
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
***诗词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下列诗词按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③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
C.④①③②D.④②③①
19.
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
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
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
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
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20.
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
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
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
21.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B.武装反抗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22.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

3.选择题(共3题)

23.

已知弧CD是⊙O的一条弧,点A是弧CD的中点,连接AC,CD.则(  )

24.

已知弧CD是⊙O的一条弧,点A是弧CD的中点,连接AC,CD.则(  )

25.一部黄梅戏电影中有下面一段台词:“我是一只雁,南来北往任遨游……浪迹商海暂分手,我心永远系徽州!”这段台词说明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