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011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这一运动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马克思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在1871年3月28日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材料2: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会到来;无产阶级终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尝试”指的是什么?巴黎公社是怎样“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的?
(2)据材料2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恩格斯观察这一问题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3)有人认为巴黎公社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是资本主义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结合法国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2: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会到来;无产阶级终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尝试”指的是什么?巴黎公社是怎样“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的?
(2)据材料2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恩格斯观察这一问题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3)有人认为巴黎公社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是资本主义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结合法国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国家产生“政治上的考虑”的背景及其目的。
(2)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新的力量”有哪些?
(3)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
材料一(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国家产生“政治上的考虑”的背景及其目的。
(2)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新的力量”有哪些?
(3)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
2.单选题- (共23题)
3.
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
C.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
4.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B.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6.
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他所说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指的是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B.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
C.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
D.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 |
7.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这里的“他们”是指
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
B.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
C.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
D.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
8.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蕴含了
A.阶级斗争理论 |
B.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
C.资本全球扩张的理论 |
D.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
10.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
11.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
A.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B.依据宪法规定选举产生了国家的领导人 |
C.对新中国的国旗、代国歌、首都作出了规定 |
D.规定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
12.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
13.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4.
《全球通史》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15.
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6.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A.万隆亚非会议 |
B.日内瓦会议 |
C.第26届联大 |
D.朝鲜停战会议 |
17.
一位美国记者在《时代》周刊上评述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主要表现在会议朝着
A.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方向发展 |
B.团结合作的友好方向发展 |
C.拥护和同情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
D.不结盟和非集团的方向发展 |
18.
《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A.日内瓦会议 |
B.万隆会议 |
C.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
D.“上海五国机制” |
19.
日本是一个岛国,虽然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实力受到重创,但是它在战后却迅速勃兴,成为经济大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得以勃兴的原因有
①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国家十分重视国民的教育
④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①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国家十分重视国民的教育
④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
B.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
D.《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
21.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A.西欧国家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
B.资本主义世界已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
C.欧盟的不断发展迫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
D.“冷战”中的不利地位迫使美国调整政策 |
22.
《世界史编年手册》中记载了发生于1957年的三则信息:“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1月14日到16日,13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12月19日,北约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这表明,当时的世界整体局势是
A.美苏两国完全控制了世界 |
B.整体处在“冷战”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
D.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
23.
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战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 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B. 北约建立
C.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A. 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B. 北约建立
C.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24.
东欧和西欧的划分是不同集团之间划分边界最典型的例子。东西欧的划分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划分,而是政治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划分。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后两种制度对抗 |
B.二战后美苏冷战 |
C.“社”“资”两大阵营对峙 |
D.北约和华约建立 |
25.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 | B.互相竞争 | C.互相合作 | D.互相对峙 |
3.选择题- (共9题)
26.家庭中通常使用的是交流电.当通过人体的交流电的电流达到50mA时,就会导致呼吸麻痹、心室颤动.假定某人身体的电阻为2KΩ,算一算,
①通过50mA电流时的电压是多少?
②如图人双手分别抓在电压为220V的火线和零线上,是否会发生触电.
33.某小区的两栋楼之间新开了一家烧烤店,刺耳的噪声和刺鼻的碳焦味让附近居民苦不堪言。对此,居民可以
①向环保检测部门投诉
②责令该店停业整顿
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④加强执法力度,制止扰民现象发生
①向环保检测部门投诉
②责令该店停业整顿
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④加强执法力度,制止扰民现象发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