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前拉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362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6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现象
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公民、海外贸易、美德、选举、津贴、仁义、土地私有、中央集权、私学
公元10~12世纪
夜市、瓦肆勾栏、市民、南戏、科举制、参知政事
公元14~18世纪
章回小说、工商皆本、房佣关系、白银、内阁、经世致用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可以任选一个特定时段历史现象拟定具体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蛮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问题二、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到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权”话语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根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
(3)结合19世纪末一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材料中三个问题的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3.单选题(共21题)

3.
“……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的这场战争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
A.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加剧
B.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4.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评论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道:“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这一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天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5.
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年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
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
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
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
6.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7.
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8.
“《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篇》
A.是先进中国人顺应近代化的救国方略
B.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必然产物
C.是近代中国唯一而又正确的救国纲领
D.促使农民阶级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羁绊
9.
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A.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0.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11.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12.
“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主要表明宋代
A.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B.商业经营注重营销策略
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13.
《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粵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
A.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
B.特别注意产品生产地域分布
C.导致各地经济交往密切
D.呈现出产品区域化发展特征
14.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15.
下表是1914-1920年华商投资火柴厂情况统计表。解读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军阀混战影响民族工业
C.火柴厂投资增长迅速致使火柴进口减少
D.一战后西方列强加大投资排挤民族工业
16.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l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17.
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
18.
下表为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文献出处
“回纥纵掠坊市及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旧唐书·回纥传》
“云锁木龛聊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全唐诗》
“诸邵多透纸袄为衣。”
宋代《渑水燕谈录》
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A.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
B.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
C.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发展
D.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
19.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20.
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
A.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
B.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
C.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
D.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
21.
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22.
下图是 19 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23.
近代史上的北大开民主风气之先,人才荟萃,其中尤以属兔的三名教授闻名中外。俗称“老中小三只兔子"大兔子是蔡元培,中兔子是陈独秀,小免子是胡适,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有误的是
A.大兔子:担任北大校长,采取”兼容井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
B.中兔子: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C.小兔子:提倡以文言文代替白话文,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D.三只兔子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领了五四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