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四川省巴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356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2.
鸦片战争后,西学浪潮扑面而来,满清王朝不断衰微。这一切都促使知识分子开始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向西方学习,开启了近代思想文化趋势维新的艰难历程。2017年暑假,秦陕中学组织“研学之旅活动,带领大家绘制近代“思想地图”,追寻思想者熔铸中外的足迹,感受先进中国人应对危机变革的思想历程,体会中国近代社会的波澜壮阔。
(研学站点一)
武汉一面对危局的实践主张(注:张之洞长期驻跸武汉,担任湖广总督,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设计者和实践者之一)
站点资源“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1898年《劝学篇》

(1)依据本站点资源,概括张之洞的核心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研学站点二)
广州世纪之交的制度探寻(注:康有为出身广东,长期在广州开办学堂,进行变革理论宣传)
站点资源在他(康有为)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写的《中国近代史》

(2)依据本站点资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应对危局的方案是什么?与张之洞相比,康有为的方案进步性表现在哪里?
(研学站点三)
北京一除旧纳新的思想启蒙(注:陈独秀以北京大学为活动中心,宣传进步思想,领导站点资源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新文化运动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3)依据本站点资源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通过本次研学活动,你对中国近代思想变革历程有哪些认识?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住房制度改革关乎国计民生,从其推行之初,便引起各方的关注。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2月批准印发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已进入深化和全面实施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单位建房、实物分房的旧体制被打破,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发展;城镇私有住房比例大幅增加,占住房总量的85%以上;住房投资和供应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商品住宅投资占城镇住宅投资的比例达到83.3%;存量住房交易日趋活跃。市场中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确立和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另外,据统计,在2003年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还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产生了广泛的行业推动力。
——摘编自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改革背景的住房保障:演进与发轫》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住房改革的成效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住房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2.单选题(共10题)

4.
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D.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5.
“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
A.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6.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7.
某些学者认为,美国施行该计划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下面有关该计划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B.致使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C.实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
D.目的是扶植和控制西欧
8.
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大变革,出现了“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A.西班牙、英、法等国纷纷进行海外探险
B.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C.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9.
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社会反抗多起自农村,城市不仅是被动的承受者,而且常常成为农村反抗的对立面。但晚清最后十年的民变中,占相当比重的反抗却发自城市。这种变化说明
A.农村革命不适应形势需要
B.西方列强侵略进一步加剧
C.革命党人发挥了领导作用
D.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
10.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里的“新”的实践主要体现在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企业股份制改革
C.经济特区的设置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
1933年7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制,坚持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国的上述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罗斯福为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做出了贡献
B.标志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扩展到金融领域
C.美国的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
D.为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基础
12.
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
A.注重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
B.主要是捍卫公民思想自由
C.不满雅典民主政治的现状
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13.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式的革命道路
B.变革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