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第二次大革命”是指什么?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第二次大革命”是指什么?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简答题- (共1题)
2.
有人讲,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请你结合所学说明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
3.单选题- (共30题)
3.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
B.依法治国原则 |
C.国民平等原则 |
D.社会主义原则 |
4.
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
D.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
6.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
7.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B.要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
C.要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8.
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A. 村民自治
B. 政协会议
C. 民族区域自治
D. 人民代表大会
A. 村民自治
B. 政协会议
C. 民族区域自治
D. 人民代表大会
9.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
10.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
A.构想正式提出 |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
C.有了法律依据 |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
11.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辞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一国两制”原则 |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
12.
1997年,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的主权。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日益强大的中国驱散了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道残阳。”你认为这个评论
A.正确。香港回归标志着英国殖民帝国历史的最终结束 |
B.正确。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
C.错误。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
D.错误。英国依然是世界上强大的殖民帝国和政治大国 |
13.
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A.民主政治的成就 |
B.民族团结的力量 |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
14.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描述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
B.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 |
C.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
D.《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
15.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 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 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 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 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A. 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 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 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 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16.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
17.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 |
18.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严重践踏中国民主和法制 |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
D.体现了启蒙思想中的自由平等 |
19.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 B.《论联合政府》 |
C.《共同纲领》 | D.《论十大关系》 |
20.
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21.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22.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23.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
24.
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
25.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表达了作者
A.悲愤、思乡、爱国的情感 |
B.盼望实行“一国两制” |
C.希望国民党早日反攻大陆 |
D.渴望早日和平统一中国 |
26.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27.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28.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 B.“九二共识”的确定 |
C.中国困际威塑的提高 | D.中国国力的强大 |
2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 |
C.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30.
1954年12月,***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D.中共八大召开 |
31.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
4.选择题- (共4题)
34.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略{#blank#}1{#/blank#} | 辩{#blank#}2{#/blank#} | 违{#blank#}3{#/blank#} | 磅{#blank#}4{#/blank#} | 拴{#blank#}5{#/blank#} |
络{#blank#}6{#/blank#} | 辨{#blank#}7{#/blank#} | 伟{#blank#}8{#/blank#} | 傍{#blank#}9{#/blank#} | 栓{#blank#}10{#/blank#} |
35.
一小球所受的重力为5N,体积为5×10﹣4m3,将它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为{#blank#}1{#/blank#} N(g取10N/kg),浮力的方向是{#blank#}2{#/blank#}.放开手后,小球将{#blank#}3{#/blank#}.(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