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专题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同步练习)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338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鸦片战争后来上海的外国商船

图二1863年创办的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材料二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时间
进口棉纱/万担
进口棉布/万匹
时间
出口棉花/万匹
1872
5
1224.1
1871—1873
0.8486
1890
108.2
1556.1
1891—1893
290417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1)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与图二所示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棉织品及棉花进出口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李鸿章认为应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他又是如何付之实践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曾说到创办大生纱厂的宗旨:“通州之设纱厂,……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为日厂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易乾著《中国民族工商业百年史话》
材料二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惟一、二大宗实业,如丝、茶改良制造之类,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民办。
材料三张謇认为:“至于铁矿需本(资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以赡民生之生活。”
——以上两段材料均引自隗瀛涛著《实业之梦——张謇传》
材料四张謇有句名言“教育为交,实业为母”他将实业盈利用来大举办学,他雄心勃勃在通海地区推广普及小学教育,先后创办南通师范、女子师范……南南通图书馆、博物院,还资助创立上海复旦学院……等大专院校。
——易乾著《中国民族工商业百年史话》
(1)材料一说明张謇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四归纳张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本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创办民族工业起到的作用。
(4)你认为张謇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精神?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数量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二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单位:千元)
材料三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英商)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价猛跌,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排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万吨,1927年年产13400万吨。从此,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
——《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2)据材料三,概括永利碱厂发展中遭遇的困难。(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2.单选题(共14题)

4.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5.
某高一学生在探究学习“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时,收集到以下一些文献记载,其中能说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因素”这一问题的是
A.“开采大宗矿产纯用本国资本者,其每年矿产税额在二千元以上”者予以奖励
B.“凡关于工艺上之物品及方法,首先发明及改良者得呈请专利”
C.1930年10月10日起,“所有全国厘金及类似厘金之一切捐税一律裁撤”
D.中美双方船舶可以自由通过彼方领土,“不得课以任何过境税”
6.
有史书记载:“1916年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也大大超过了法国,在华的地位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错误的是
A.日美加剧对华的经济侵略
B.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经济侵略
C.一战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D.列强在华侵略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7.
解放战争后期,上海《大公报》载:“顾客清晨等候店铺开门……百货营业额较平时增加了3到4倍,……南京路四大货物种类已残缺不全……清晨五时,中央银行已是人山人海”这表明
①上海经济发达,社会购买力强
②货币贬值,出现挤兑风潮
③经济前景暗淡,人心浮动
④物价下跌,人们纷纷抢购商品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主要提供了
A.资本和技术
B.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C.原料和技术
D.劳动力和土地
9.
中国内地“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纤”经济现象的逐步瓦解始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道光年间(1821—1851),湖州南浔有诗人写道:“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买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C.沿海城市开埠通商
D.列强对中国大量资本输出
11.
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到一本人物传记(该书封面如图),下列企业中,在该书中应有重点介绍的是
A.启新洋灰公司
B.保兴面粉厂
C.大生纱厂
D.继昌隆缫丝厂
12.
(题文)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近代”两字的本质认识,正确的是
A.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采用大机器生产
C.由商人、资本家出资兴办
D.以利润为生产的目的
13.
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当地
A.自然经济仍然存在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D.近代纺织业发展迅速
14.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这说明
A.中国人难以接受西方近代文明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官府惧怕民资企业与之争利
D.民族工业发展遭遇传统文化的束缚
15.
“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业,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胜利后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压迫榨取”蚕桑事业的势力主要是指
A.外国资本主义
B.官僚资本主义
C.晚清官僚政府
D.民族资本主义
16.
某部电影叙述1856年上海的场景,下列各组镜头描述中,有悖史实的是
A.大街上有英国商人的身影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一妇人身披洋巾招摇过市
D.中国农产品正在装运准备外销
17.
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实施的结果是纺织工业发展迅速,而钢铁工业却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缺乏铁矿资源
B.钢铁业利润低而周期长
C.外国资本控制了钢铁生产
D.清政府压制民族工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