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概括指出1957年1993年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概括指出1957年1993年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因而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因而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摘编自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
材料二 17世纪,面对印度棉纺织品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英国人将科技作为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624年,制定专利法,鼓励不断发明创新。1765年珍妮纺纱机、1779年的骡机,1785年水力纺纱机相继出现。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荚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摘编自扬松《17-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到顶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1919年再建,1920年竣工投产。开工初期,青岛只有“内外棉”一家日本纱厂,至1924年日本纺织厂扩充到六家,对华新形成包围阵势。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华新纱厂提出“六大改革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待遇,与日商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5年,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1953年,华新纱厂实现了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为青岛国棉九厂。
材料 1913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1919年再建,1920年竣工投产。开工初期,青岛只有“内外棉”一家日本纱厂,至1924年日本纺织厂扩充到六家,对华新形成包围阵势。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华新纱厂提出“六大改革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待遇,与日商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5年,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1953年,华新纱厂实现了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为青岛国棉九厂。
——编自吕伟俊《韩复渠统治下的山东商业》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3.单选题- (共18题)
4.
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所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收支及通胀情况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
| 战争开支 | 收入 | 零售价上扬(%) |
1937 | 1,167 | 870 | (开战后头九个月)29 |
1941 | 10,933 | 2,024 | 173 |
1945 | 1,268,031 | 216,519 | (至8月)251 |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 |
B.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 |
C.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 |
D.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 |
5.
1980年77国集团提出了修订的经济发展指标,其中提出要把第三世界的制成品到1990年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达到20%,到2000年达到30%;粮食和农产品出口份额到1990年达到35%,到2000年达到50%。该项计划的制定
A.促进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 |
B.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
C.成功扭转了南北经济的差异 |
D.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型 |
6.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
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
7.
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后着手进行改革。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改革很快陷入困境。导致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
B.缺乏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 |
C.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
D.没有首先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
8.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
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
D.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
9.
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日升昌票号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
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 |
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 |
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 |
10.
《黄墨航杂志》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据此可知,明代的景德镇
A.制瓷技术明显超过前代 |
B.民营制瓷业兴旺发达 |
C.不受政府抑商政策影响 |
D.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
12.
如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长江以北 | 长江以南 | ||
| | ||
中唐以前 | 中唐以后 | 中唐以前 | 中唐以后 |
98 | 29 | 23 | 938 |
A.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 |
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
C.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
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13.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沿海地区稳定 | B.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
C.政府独占对外贸易 | D.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
14.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此后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 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
B. 保证农业生产以巩固统治
C. 统治者大多数是农民出身
D. 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
A. 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
B. 保证农业生产以巩固统治
C. 统治者大多数是农民出身
D. 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
15.
杨一宁教授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里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
A.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
B.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
C.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 |
D.技术发明英国枝独秀 |
16.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一谚语反映了当时的西班牙
A.世界中心地位确立 |
B.出现了“商业革命” |
C.出现了“价格革命” |
D.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
17.
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
B.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
C.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产命运 |
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
18.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重要业,其章程规定: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这段材料反映了
A.近代企业制度在洋务民用企业中有所显现 |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 |
C.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主要来自民间资本 |
D.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 |
19.
下面为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
直隶(含天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其余省份 |
58% | 19.82% | 5.37% | 4.22% | 3.96% | 2.56% | 2.43% | 2.43% | 1.02% |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
B.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
C.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 |
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
20.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
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C.放弃“左倾”错误路线 |
D.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