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0305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1/3/29

1.简答题(共1题)

1.
90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
——1895年《纽约时报》评论Z.X.X.K]
材料二:“中国从1945年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了 ……因为到1945年……中国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到了1945年,中国至少是一个名义上的大国。”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柯伟林
材料三:下图是1985年西方观察家对中国和西欧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测。
——引自徐中约的《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 1895年的大清帝国国际地位一落万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的是什么事件?(1分)

(2)据材料二,半个世纪后的1945年,中国在外国人眼中,已经“至少是一个名义上的大国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说说在1985年时的西方观察家眼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实力出现如此变化,将会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怎样的影响?(1分)

2.判断题(共2题)

2.
东北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苦难十四年,日本与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苦难十四年”开始于九一八事变。
3.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是《英雄交响曲》。

3.选择题(共10题)

4.
“有希望革新这古老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中国近代“同文馆”最早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期间B.百日维新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D.民国建立初期
5.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标题可知,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
6.
某电视台组织了一次“追寻历史足迹”活动,途经卢沟桥和山东的台儿庄等地,是为了纪念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7.

同一只线上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是600N,合力大小是1000N,则另一个力的大小是(   )

8.环境承载力是指(    )
9.环境承载力是指(    )
10.
看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事件是
A.重庆谈判B.挺进大别山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1.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虽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却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政治制度源于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1787年宪法》
12.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首《国际歌》的创作背景是
A.巴黎公社革命B.里昂工人起义C.马克思主义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
13.
下面是一位男士的简历,他的中文译名是( )
A.牛顿B.达·芬奇C.爱因斯坦D.达尔文

4.填空题(共1题)

14.
1940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   取得胜利;4年后,英美盟军主动出击,在法国   ▲   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判断题:(2道)

    选择题:(10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