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题(选考)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99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2.
阅读历史书籍,必须坚持史料实证的态度与方法。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 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结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四 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岳麓书社出版《历史·必修一》

(1)就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来说,四则材料中有些观点可以互相印证,请从材料中举2例,并说明。
(2)上述四则材料中,有些材料的观点互相矛盾。从材料中举2例,并说明矛盾的是哪些材料、矛盾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你认为哪本书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更为全面、客观。
3.
政策·需求·发展
材料一 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注意:仿照已给答题示例(答题纸所载表格中),作答
材料二 我国钢产量1986年达到5205万吨,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当年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2008年唐钢集团、邯钢集团强强联合组建而成河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钢铁集团。2012年河钢集团跻身世界500强第269位,以钢铁为主业,横跨钢铁、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四大板块,拥有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拥有8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多个钢材品种替代进口,在册员工14万余人。2018年,中国钢产量为92800万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日本11043万吨,美国为8670万吨)。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8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业的成就,及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24题)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5.
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6.
下表统计了美国、西欧和日本在1960年、1970年和1980年的GDP数值(单位:万亿美元)。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国家/地区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美国
0.54
1.08
2.86
西欧
0.36
0.85
3.86
日本
0.04
0.21
1.09
 
A. 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遥遥领先
B. 西欧国家完全摆脱了美国控制
C. 日本已跃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D. 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7.
某班同学以“图说战后世界格局”为题做了一张学习小报,其中一个栏目包括以下两幅漫画。他拟出了四个栏目标题,最确切的是

一个破碎的锤子和镰刀   山姆大叔的“单边情绪”
A.美苏争霸,美国占优势地位
B.苏联解体,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C.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形成
D.多国动荡,美国频繁插手他国事务
8.
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9.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影响包括
①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②抑制了通货膨胀
③稳定了社会秩序
④防止了股票投机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
10.
下图所示工具体现出
A.唐代的耕作工具完善
B.中华精耕细作的传统
C.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
D.手工业的复杂机械
11.
对唐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误读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
D.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经济结构
12.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13.
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14.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15.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6.
读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明朝的商业

①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②有明显的地域性专业生产分工
③黄淮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繁荣
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8.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19.
有两个国家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它们是
A.英国、法国
B.法国、德国
C.英国、美国
D.德国、美国
20.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贡德·费兰克《白银资本》
 
A. 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
B.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
C. 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
D. 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21.
分析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原因和结果搭配正确的是
A.宋朝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政府放弃商业监管
B.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D.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被废止
2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3.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成荫”应指(  )
A.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D.抑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24.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25.
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26.
1978年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
A.城市
B.农村
C.沿海
D.内地
27.
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