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统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827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3/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材料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4)材料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哪次战役?材料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多万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五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已成海内外学界共识。有学者指出“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中作出的贡献和扮演的角色,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修正我们的视角。”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两者在对待日本侵华态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三中罗斯福设想了什么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4)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角色,你认为该如何“修正我们的视角”。

2.单选题(共13题)

3.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4.
有关鸦片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是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B.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法、美资本主义列强也获得了与英国同样的侵略权益
D.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
A.极力维护天朝上国体制
B.认识到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刻本质
C.将国家尊严放在第一位
D.认识到外国公使入京的巨大危害
6.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B.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C.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启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7.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
B.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
C.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8.
《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A.外国列强大批入侵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9.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思想主要是
A.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天下人都是兄弟姐妹
C.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10.
以下两幅图片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
A.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引发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11.
“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
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12.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激化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D.民族矛盾缓和
13.
19世纪末,一位美国商人来到中国。此时,他可能
①按中美协定税率交纳商货的关税
②参观英国人在重庆开设的工厂
③在各国“势力范围”内自由贸易
④到北京东交民巷拜访驻华使馆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
按照战争常识,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但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动员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解放区的战争动员能力主要基于
A.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
B.解放区“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
C.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
D.华东、中原战场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15.
从1895至1913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选择题(共2题)

16.把数条5cm长的马铃薯条分别浸在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每隔一段时间测量马铃薯条的长度.图示马铃薯条在不同浓度溶液中长度改变的百分率.错误的叙述是(    )

17.把数条5cm长的马铃薯条分别浸在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每隔一段时间测量马铃薯条的长度.图示马铃薯条在不同浓度溶液中长度改变的百分率.错误的叙述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