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周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81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到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共25题)

3.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主要的影响是
A.清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D.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4.
阅读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
B.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
C.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5.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6.
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7.
福州船政局的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军。以上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中国海军实力远超日本
B.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
C.中国海军将士英勇善战
D.自造战舰性能优于外购战舰
8.
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9.
“新政(戊戌变法)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材料表明
A.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B.戊戌变法法令在山西得到广泛落实
C.晋商进入强盛时期
D.戊戌变法后山西工业发展较快
10.
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道:“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的前提是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1.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着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A.苏州
B.重庆
C.上海
D.北京
12.
下面是1872~1894年、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年代
商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第一时期1872~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第二时期1895~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以下不能从表格中得出的结论是
A.商办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B.商办企业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在外资压迫下纷纷破产
D.外资工厂资本雄厚
13.
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民国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煤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89.3%。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金融市场稳定
D.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14.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这样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货币兑换的比价从17.8万元上升到1108.8万元。该现象
A.绝不可能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生
B.表明美国对华资本输出取得成效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直接相关
15.
下列各项中代表着中国经济与近代世界接轨,并开始踏入新的经济时代的是
A.海陆丝绸之路的开通
B.美洲作物普遍推广
C.机器工业的逐步引进
D.列强资本输入中国
16.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15年,重庆地区机器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量增加。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力图改变工业布局
B.四大家庭加强工业垄断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西南军阀加紧扩张势力
17.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
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1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的诱导
B.外国资本的大力援助
C.西方列强的放松侵略
D.清朝政府的放宽限制
19.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儒家思想指导商业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20.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最早出现于我国。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京津地区
21.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导致如下表中国产业结构中民族资本在1936年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位:万元
 
工矿业
交通运输业
合计
合计
429600
391400
821000
外国资本
292000
351400
643400
本国资本(不包括东北)
137600
40000
177600
本国资本中之官僚资本
20600
23500
44100
本国资本中之民族资本
117000
16500
133600
 
A.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贡献
22.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23.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24.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5.
“‘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26.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27.
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对□□□□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的“□□□□”部分应为。
A.民族资本
B.官僚资本
C.外资企业
D.个体经济

3.选择题(共2题)

28.如图所示,F1等于F2时,下列各对力中不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29.如图所示,F1等于F2时,下列各对力中不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