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1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测试)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78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氷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2.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3.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通商口岸开辟有限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4.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二十一条”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5.
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6.
《中国近代史新编》:“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材料中“又割台湾”所指事件为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洋务运动的兴起
7.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这表明
A.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B.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D.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8.
1858年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不满,意欲以全免关税来换得英国和法国取消公使驻京等规定。这一想法
①反映出咸丰皇帝仍未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
②说明咸丰帝对近代国际惯例及国家利权认识不清
③体现了世界资本主义“贸易自由”的时代要求
④导致“公使驻京”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
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
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10.
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题文)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D.“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12.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可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是
A.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B.民族工业缺少技术优势
C.战争对经济环境的破坏D.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榨
13.
鸦片战争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而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却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这反映了清政府
A.已经收回了贸易主权
B.取悦列强奴颜婢膝的行为
C.融入世界的积极态度
D.已经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14.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外资丝厂规模较大的有美国的旗昌丝厂、英国的公平丝厂和怡和丝厂。进入90年代后,旗昌、怡和继续扩大规模,英国的纶昌、美国的乾康、法国的信昌、德国的瑞纶等厂也相继在上海设立,资本额共有531万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①通商口岸的扩大
②允许在中国设厂的刺激
③中国人民购买力的增强
④列强攫取了一系列特权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15.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16.
清朝光绪年间,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重庆为商埠,后又进一步攫取在重庆设立租界的特权。下列各项,与上述史实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17.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B.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C.反映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