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12课 鸦片战争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71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五百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道主义的言论,但这种言论被后来要求治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罪恶的呼声淹没了。
材料二根据西方人的报道,中国的开放只不过是一种中外联营……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营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
材料三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人道主义的言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中外联营的行动”,对此你如何理解?
(3)据材料三,从文明史角度阐述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客观影响。

2.单选题(共17题)

2.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中国的闭关锁国
3.
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是正义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D.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具有下列哪些特点:
①数量增多
②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
③开始进入内地
④由中国东部扩展到西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6.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赔款太少
B. 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C. 清政府不听话
D. 外国商品销量有限
7.
下表为1852年广州与上海几种主要英国商品进口数量比较,你认为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商品种类(单位)
广州
上海
广州比上海
羽毛纱(万匹)
2.25
9.99
-7.74
粗咔叽(万匹)
12.31
17.85
-5.54
呢绒(万匹)
4.75
9.13
-4.38
印花布(万匹)
38.24
61.48
-23.24
平织布(万匹)
380.07
748.61
-368.54
铁器(万担)
1.23
11.79
-10.56
 
A.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8.
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
B.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驶离
C.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
D.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
9.
中英《南京条约》中有“领事报关”的条款,规定:洋船至,将船牌、舱口单、报单等件,送交口岸本国领事,领事以此通知海关,于卸货、装货时,“共同查验”,交纳船钞税银,海关即发完税红单,领事凭红单,发回船牌等件,然后出口。这项条款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丧失B.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进步
C.促进中英贸易迅速增长D.使在华洋人取得治外法权
10.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英国强行挑起争端(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受谴责的。”作者的观点
①从英国人立场揭示了鸦片战争的缘由
②客观上否定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③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④一定程度揭示了历史评价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
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
B.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
C.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D.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
12.
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场景图,这一事件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13.
历史学家李守孔分析:1两银子在18世纪是兑换1000文铜钱,而在1845年,其市值超过了2000文……,1石米以前卖3000文,按1000比1的老兑换率值三两,但在1845年,根据上扬了的2000比1之兑换率,1石米只能换到1.5两。实际上,这意味着农民的租地负担重了一倍。对此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银价上涨主要是因为鸦片大量输入,银贵钱贱
B.中国晚清,随着国门打开,对外开放,出现通货膨胀
C.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农民负担加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D.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愈加困苦
14.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站在西方立场上作出的结论B.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C.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
15.
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③西学传入,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
④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6.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17.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18.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选择题(共2题)

19.长度L=0.50m的轻杆OA,A端有一质量m=3.0kg的小球,如图所示,小球以O点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时小球的速率为2m/s(g取10m/s2),则此时细杆OA受到( )

20.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然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平等地创造了人。”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