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268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9年,法国政局发生变化,共和派的刚必达、茹费理内阁接连执政,鼓吹殖民扩张。法驻越海防领事公开叫嚣:“法国必须占领东京(越南北部地区)……一旦欧洲各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申报》似乎感知到这一脉动,相继抛出四篇评论,指出了安南(越南)局势的危险:“今安南之于法人……设有不和,西南境上若广西、若云南,逦迤三四千里,骤议防堵有此大力量乎?”……1882年,李维业率(法)军攻占河内。

——摘编自彭利芝《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

材料二  1883年至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使清政府内部出现两种不同观点,一派主张同法国作战,认为国家通过洋务运动,自身经济、军事实力都比鸦片战争时期有所提高,不应再屈辱求和;另一派主张同法国讲和,认为同资本主义列强相比,还十分落后,同法国作战不可能取胜,不可力战。鉴于上述两种观点,清政府左右不定,难于决策,于是决定进行两方面准备,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

——摘编自兰森《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动侵略“安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对中法战争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从影响战争胜负的角度,说明中法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富含特色的条约制度。
 

《南京条约》
签订场景
   材料一湖北利川县教堂买地一案,法领事悻悻来见,词气暴横。经臣援引指出,法国条约法文并无准其买地之语,明白揭破,严词驳斥,该领事竟无词以对,气焰立沮,默然而去。

—张之洞

   材料二 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压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

—李鸿章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条约制度的主题,并加以简要分析。

2.单选题(共12题)

3.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叮嘱丁汝昌“海军大队,必不远出,有警则兵船应全出口迎剿”;清廷也特谕丁汝昌应在威海、旅顺等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这反映了
A.李鸿章具备一定近代海权思想
B.晚清政府的海军战略思想落后
C.丁汝昌固守“海岸守口主义”
D.中日双方的海军实力对比悬殊
4.
据《清宣宗实录》记载,“(江苏巡抚程矞采奏)省城民情静谧。现于吴江、震泽一带,择要防守。得旨,小心防堵,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是以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懔之,勉之!逆夷全恃汉奸为引导,不除汉奸,无以克敌”。据此可知,清政府
A.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高层妥协导致战争失败
C.对敌情的判断缺乏理性分析
D.缺乏对即来战争的防范
5.
1860年,清王朝设立“扶夷局”。次年年初,清政府将“扶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国事务由“夷务”改称“洋务”。这反映了
A.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C.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D.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6.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C.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7.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8.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9.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A.关税自主权
B.海关自主权
C.外交自主权
D.行政自主权
10.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11.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这反映出日本
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
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
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
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
12.
“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
观察下图漫画,它
A.揭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
B.反映了英法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
C.刺激晚清朝廷掀起了洋务运动
D.促进了以救亡为主题的民族觉醒
14.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