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保障就是“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因为社会保障维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弱势群体”面对生存的考验,急需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与罗斯福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罗斯福正值壮年时得了骨髓炎,在加上治疗不当导致他腰部以下的瘫痪,以至于他后半生的行走中一直需要人的扶持,两腿还得装上笨重的钢撑架。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他认为联邦政府应承担起保障人们生活的责任,罗斯福的主张为《社会保障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1934年6月,罗斯福任命了一个经济保障委员会用来研究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并且为研究成果制定立法纲领。这个委员会于1935年1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个关于社会保障的法案,这个法案经过激烈的争论于1935年8月14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生效,这便是著名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为年老、儿童,妇女、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材料 社会保障就是“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因为社会保障维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弱势群体”面对生存的考验,急需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与罗斯福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罗斯福正值壮年时得了骨髓炎,在加上治疗不当导致他腰部以下的瘫痪,以至于他后半生的行走中一直需要人的扶持,两腿还得装上笨重的钢撑架。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他认为联邦政府应承担起保障人们生活的责任,罗斯福的主张为《社会保障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1934年6月,罗斯福任命了一个经济保障委员会用来研究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并且为研究成果制定立法纲领。这个委员会于1935年1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个关于社会保障的法案,这个法案经过激烈的争论于1935年8月14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生效,这便是著名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为年老、儿童,妇女、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自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单选题- (共23题)
3.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其中地丁几占全部岁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等收入几占岁入的一半。从鸦片战争前后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
A.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 |
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 |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D.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4.
1931年时,苏联全国粮食产量相比去年减少了16.8%,而粮食出口相比去年增加了7.2%。这表明苏联
A.一五计划期间放开售粮限制 |
B.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没做出贡献 |
C.帮助西方国家渡过经济危机 |
D.工业发展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 |
5.
有人说苏联是斯大林的偏重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给解体的。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苏联不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话,恐怕等不到二战结束就会崩溃。对于这两种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二战的爆发延缓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
B.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
C.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偏重重工业发展 |
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国情的必然选择 |
6.
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相继成立,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
B.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D.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 |
7.
1923年,苏联把对农民征收的多种税收改为统--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就市场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C.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
D.有利于农业产品商品化 |
8.
从1957年到1978年,尽管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增长,但197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全年收人只有70多元,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1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是因为
A.土地公有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
B.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阻碍了农业发展 |
C.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力低下 |
D.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农民的积极性 |
9.
下表是根据陈锡《从农村改革四十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绘制的我国农村从1978年到1984年的某些变化。表中内容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 | 我国粮食产量 | 人均粮食 | 人均纯收入 | 农村贫困人口 |
1978年 | 6095亿斤 | 633斤 | 134元 | 2.5亿人(标准为100元/人,年) |
1984年 | 8146亿斤 | 781斤 | 355元 | 1.25亿人(标准为206元/人,年) |
A.使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彻底地摆脱了贫困 |
B.促进我国非农产业人数大增 |
C.使农村增产增收与解决贫困的效果明显 |
D.加速了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 |
10.
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
A.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
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
C.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
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
11.
17世纪威尼斯的羊绒年产量从29000卷下降到了2000卷:在佛罗伦萨,17世纪前50年间,羊绒的产量也从20000卷减少到5000卷;在热那亚港,货物成交量由每年900万吨减少到300万吨,而且,因为城市里丝绸业遭受重创,整个意大利的海运业都面临类似的情况。以上意大利相关经济数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
B.航运业遭受重创 |
C.商业革命的影响 |
D.价格革命的影响 |
12.
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
A.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
B.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
C.重视发展手工业经济 |
D.在商业贸易中占据优势 |
13.
1700-1701年美洲殖民地占英国出口值的11%,进口值的20%。1772-1773年,北美和西印度占英国出口的38%,进口的39%;到1797-1798年,分别为57%和32%.这一变化
A.推动了机器取代手工劳动 |
B.由欧洲的价格革命所引起 |
C.确立了英国殖民霸主地位 |
D.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 |
14.
早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就已开始出现个别的垄断组织。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于是垄断组织较多地发展起来。该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根本调整 |
B.垄断组织控制商品生产和价格 |
C.生产和资本集中推动垄断组织产生 |
D.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偶然 |
15.
经济学家托马·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联邦政府此举意在
A.维护农民的利益 |
B.平衡市场供求关系 |
C.刺激农业扩大生产 |
D.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
16.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很快在英国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在私有化改革中,包括钢铁、电信、汽油、航天等领城,许多国有企业都转变为私有制,卖给个人。这主要因为当时英国
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
B.形势好转经济复苏 |
C.新技术出现改善了环境 |
D.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
17.
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
D.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
19.
西汉初期,推行体养生息政策,轻儒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后,汉武帝时期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
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
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20.
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转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圆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
C.取得经济霸主地位 |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
21.
福建士绅蓝鼎元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据此可知
A.海禁政策阻碍中西经济交流 |
B.海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C.海禁导致沿海民生凋敝 |
D.海禁带来了中国的贫穷落后 |
22.
下图为近代中国机械进口数据统计图。对此图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传统手工业基本被机器生产所取代 |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
C.列强放松对中国机器进口的限制 |
D.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得到较快发展 |
23.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实行法币公告,其主要内容为: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拥有货币发行权。以后市场上的一切交易均以法币为限。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当时
A.导致中国银更紧缺,工商企业大量倒闭 |
B.促进物价回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C.引发严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
D.使中国的货币完全摆脱国际货币的影响 |
24.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主要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等。这些成就反映了
A.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实现 |
B.新中国经济发展受苏联的影响 |
C.国民经济将迎来快速增长 |
D.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