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68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庭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呼唤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不过,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之前,中国粗离婚率(年度离婚数与总人口之比)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2018年,中国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1010.8万对,离婚登记人数为380.1万对,离结比(离婚数与结婚数之比)为38%。其中,黑龙江省以63%的离结比排名全国第一,天津市、吉林省以62%并列第二,辽宁省以54%排名第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之前,中国离婚率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从社会的角度评价离婚现象?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马可尼,16岁时读到一篇介绍物理学家赫兹做的电磁震荡实验的文章,受其启发,开始进行电磁实验。1895年,成功实现电磁波信号的传递,并把传送距离扩大到2.7公里。
1896年,马可尼来到英国,并取得英国专利。1897年,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短短3年,马可尼率先将无线电投入商业实用,并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信号传送。1902年,加拿大政府拨出1.6万英镑,资助马可尼建立大功率发射台。英国与加拿大洲际无线电通信成功后,美国也邀请马可尼主持建造无线电发射台。1903年春,用无线电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传递的最新讯息,当天即可见报。随后,德国、比利时、刚果等很多国家也都建造了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上百艘邮船纷纷采用马可尼装置,无线电开始成为全球性事业。

——摘编自《波波夫与马可尼》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与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事业,沟通军事与外交信息。在朝廷支持下,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又开设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的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保定经太原至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通信干线。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中国大部分省份及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尼式无线电台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电讯事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2.单选题(共23题)

3.
钱乘旦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指出:“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所说的“修补”与“修正”的是
A.缓和两大阵营之间对峙;建立联合国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4.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经济的胜利”的文章,描绘了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里所说的“新经济”
A.是里根总统任期内的经济现象
B.是增加社会福利产生的积极作用
C.以知识经济的崛起为主要背景
D.使得私有制社会的弊端逐渐消除
5.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间的技术交流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进步
6.
亚当斯密说:“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据此,亚当斯密主张
A.公正平等下的经济自由
B.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
C.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D.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7.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C.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调整
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结构
8.
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中提到:“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任务”是
A.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危机
C.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9.
根据弗兰克《白银资本》记载,1545年至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为13.7万吨,其中,流向中国的数量为6万吨。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鼓励对外商品贸易
B.中国在传统贸易中具有优势
C.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量大
D.白银是当时世界的主流货币
10.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拥有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导致农耕经济的逐渐瓦解
11.
《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提出:“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就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与这一评论关系最密切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掀起“大跃进”运动
12.
西班牙人在1513年抱怨:“今天一磅羊肉的价格在过去能买一整只羊;一磅蜡或油的价格顶得上过去的12磅。”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贵金属的涌入
B.奴隶贸易
C.商业中心转移
D.人口激增
13.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商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生产力出现变革
B.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14.
下表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农民称谓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朝代
夏、商、西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15.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民营手工业假冒官营以提高销量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激烈争夺市场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16.
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道:“他们(农民)屠宰的牝(pìn,雌性)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头、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B.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
C.农民反抗余粮收集制的行为
D.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
17.
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18.
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19.
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至300万之间,图书流通增长将近50%,小说是最大的受益者,西部小说和轻松杂志的读者都在逐渐增加。这一现象
A.表明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B.体现了新政中公共开支的大幅增加
C.反映了广大民众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D.说明后现代主义文学得到民众认同
20.
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21.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刀耕火种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22.
明初礼制对生活器皿的使用有如下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六品至九品官可用银,“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然而晚明时期,这些禁令在苏州松江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器皿使用的变化体现出
A.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C.商人地位显著提高
D.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23.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时局需要
B.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C.改善民生
D.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
24.
19世纪80年代,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棉布、棉花、毛织品、五金器材等,出口货物种类大量增多,主要有豆类、花生、桐油、锡、猪鬃等。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A.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已取代自然经济
C.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D.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
25.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