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267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2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单选题(共8题)

2.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3.
直接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动的历史事件应是江苏人口数量变动表(部分)
地区
1851年
1865年
苏州府
657.1万
228.9万
江宁府
452.9万
108.7万
镇江府
247.5万
51.9万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
4.
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据此可推知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呼吸伸缩差(cm)
肺气容量(mL)
握力(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19.5
10.24
3129
31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5.
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
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对抗战策略的重新认识
D.着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6.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7.
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 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 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 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 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8.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中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B.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9.
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可是掌权的慈禧太后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这说明慈禧太后
A.接受列强建议实行革新的真实动机
B.不愿为戊戌政变翻案的矛盾心态
C.因发动戊戌政变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D.固守传统反对进步的顽固态度

3.选择题(共1题)

10.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然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平等地创造了人。”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