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12课鸦片战争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67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共20题)

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与英国割占中国领土的不同点在于
A.为了商品输出的需要
B.为了满足扩张领土的野心
C.为了资本输出的需要
D.为了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是西方人自1514年到中国起,积300余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的古老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场战争”指鸦片战争
②“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③“界碑”的含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英国对中国的胜利”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其准确含义是
A.中国给予任何一个列强任何特权,其他列强都同样享有
B.中国给予任何列强的政治特权,其他列强都同样享有
C.中国给予任何列强的经济特权,其他列强都同样享有
D.列强给予中国的任何特权,其他各国都同样享有
6.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7.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帝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A.顺应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B.对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无知
C.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已认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8.
(题文)鸦片战争前,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中,田赋一直是支柱性财源。至晚清时期,其支配性地位已被关税、地方商业税及政府发行“公债”的收入等所取代。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国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严重
B.改变了贸易逆差局面
C.财政朝着近代化方向迈进
D.洋务企业的迅速发展
9.
《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10.
林则徐禁烟时特别重视使用“具结”(即写保证书),外商“具结”后,如再走私,即予正法。林则徐禁烟时要求外商“具结”的直接目的是
A.构建中外商品流通诚信体系
B.从根本上解决鸦片走私现象
C.以非刑罚方式管理外商行为
D.坚决捍卫清政府的根本利益
11.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12.
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为官之要,“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具有该思想的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梁启超
D.陈天华
13.
《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十款“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的规定(    )
A.标志着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成为任命英国人为海关总税务司的依据
C.表明西方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
D.意味着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4.
历史学家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如果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在客观上是一种爱国行为,那是绝无疑义的;但若推及三元里民众在主观上漾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似缺乏推理演绎的大小前提。”作者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②在客观上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行为
④表达了中国人民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精神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
(题文)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的自然经济尚未开始瓦解
B.当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C.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
D.世界市场形成后对华贸易减少
16.
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陈旭麓先生说西欧是走出中世纪,而“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把中国“轰”出中世纪的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启蒙思想
D.工业革命
17.
恩格斯说,“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的敌人”。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中国近代史史实有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辛亥革命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③
18.
“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1840年)战争?……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结论,正确的是
A.正当贸易中中国在银元方面是出超的
B.鸦片和茶叶的冲突是战争发生的根源
C.英国发动战争的决议主要取决于英王
D.进行战争是维护正当贸易的必要手段
19.
某部电影反映了1843年上海的情景,其中有悖历史事实的是
A.码头上飘扬着很多英国国旗
B.民众强烈反对政府赔款给英国
C.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鳞次栉比
D.大清官员与英国人商谈关税额
20.
(题文)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对于南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
B.1912年孙中山在此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C.1927年蒋介石在此发动“四一二政变”
D.1949年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21.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确切而论,句中省略处应是
A.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
B.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
C.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
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

3.选择题(共1题)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