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263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材料三: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2)从解读材料视角的不同,简析材料二两位教授对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18题)

2.
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民众的挟持下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1886年,“出使英、法、德、俄大臣刘瑞芬建议,与英、美、俄诸国立约保护朝鲜”。***衙门坚决反对。这表明当时
A.日本的侵略野心尚未引起清政府的警觉
B.清政府仍缺乏现代外交的意识
C.朝鲜对中国国防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减弱
D.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在不断加深
4.
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外务部领导班子不分满汉,配置为一尚书二侍郎,打破了旧六部满汉两套班子的管制模式。这说明清政府
A.外交体制日益近代化
B.中央集权的显著强化
C.开始与西方平等交往
D.成为列强侵略的工具
5.
不平等条约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下列条文反映了列强在华取得的部分特权,按照列强取得权益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准确的一项是
①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③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④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①③④
6.
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7.
19世纪末,中国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社会矛盾,而这种冲突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这种“冲突”
A.表明洋务运动成果显著
B.体现了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C.以南京为中心迅速发展
D.是列强首次联合侵华的结果
8.
1895年5月7日《申报》说“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苟能坚持战议,虽彼战屡胜,我战屡败,然两军相见,败者固多丧失,胜者亦不能毫无损伤。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作者认为
A.国人对中日国情认识出现偏差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历史必然
C.坚持持久抗战就能取得战争胜利
D.国人缺乏反省沉浸天朝上国梦境
9.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朝于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此举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边防,发展了当地经济,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B.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C.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
D.历史结论与历史解释
10.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美国捐款建清华学堂的主要目的是
A.获取中国人好感到美国留学
B.培育亲美精英影响中国政局
C.推动中国的教育发展
D.为构建正义国际形象
11.
“……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此材料认为该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是
A.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B.刺激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导致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D.加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12.
如图是1884﹣1900年中国反洋教斗争事件统计示意图(单位:次)。这反映出
A.民众不断抵制西方文化
B.反洋教发展成全国运动
C.中国渐沦为文化殖民地
D.西方列强加强对华侵略
13.
甲午战前,谈论西学普遍为人所不屑,有谈论者甚至被视为汉奸。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传新学。国人对西学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B.清廷维护专制引起不满
C.有识之士广泛传播西学
D.此前的近代化效果有限
14.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这种情况得以转变是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
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
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16.
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B.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C.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D.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17.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18.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群情激奋,一封《台湾人民抗战檄文》被贴在了台湾彰化府的府衙大门上。关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表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A.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
B.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
C.社会各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
D.徐骧的黑旗军和刘永福的义军并肩作战,抗击日军
19.
1896年,法国商人在苏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