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卷:3.2 辛亥革命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63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8题)

2.
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
A.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
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
C.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诉求
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3.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4.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反封建不彻底
5.
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C.“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D.“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6.
清帝退位后,定都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申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南北二者比较之,则江左为偏安之局,北京有建瓴之势。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申报》认为
A.南京环境安定适合定都
B.北京能领导全局适合定都
C.武昌位置居中适合定都
D.地理位置对定都没有影响
7.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8.
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9.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留借口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