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检测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60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8/2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死难者约2万人。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记载:“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有800余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六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面。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让人触目惊心。
(1)材料一中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你如何看待日本一些史学家所述“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的观点?
(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认识?

2.单选题(共14题)

2.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3.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4.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C.甲午战争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5.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6.
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中国现形记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7.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中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B.《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
C.《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列强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8.
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
A.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
B.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
C.取悦侵略者以保证统治地位
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
9.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拆毁京津沿线炮台
D.准许列强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10.
下表显示的是清朝“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拨派给公共工程局的部分款项,该款项主要用于履行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两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两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两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
德国驻日公使曾接到国内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约(《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
A.列强清除了日本在华势力
B.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
C.日本遭到了西方列强侵略
D.德国占据大量中国领土
12.
《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
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13.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因为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
D.帝国主义对中国间接的殖民统治秩序最终形成
14.
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5.
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以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B.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
C.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投降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