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摘编自余伯沆、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共革命根据地地理分布的历史因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实践的认识。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摘编自余伯沆、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共革命根据地地理分布的历史因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实践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6 )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6 )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
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材料二 1927年初,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声称:我们过去有一个根本错误,就是在国民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以为今天只能做国民革命,仿佛多做了一点便违反了革命铁律。现在知道,革命就必须超越这个限制,不仅要努力争取无产阶级的实际领导权,而且要“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被压迫阶级的民主独裁制,集中铁路、航业、矿山、大工业于国家机关支配之下,以行向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体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的解释》
材料三 莫斯科支持中共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共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土生土长的***在中共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1到1924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共决议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的崛起是“一种必然”?
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材料二 1927年初,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声称:我们过去有一个根本错误,就是在国民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以为今天只能做国民革命,仿佛多做了一点便违反了革命铁律。现在知道,革命就必须超越这个限制,不仅要努力争取无产阶级的实际领导权,而且要“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被压迫阶级的民主独裁制,集中铁路、航业、矿山、大工业于国家机关支配之下,以行向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体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的解释》
材料三 莫斯科支持中共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共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土生土长的***在中共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1到1924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共决议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的崛起是“一种必然”?
2.单选题- (共17题)
4.
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A.武昌起义 |
B.南昌起义 |
C.广州起义 |
D.秋收起义 |
5.
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B.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
C.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
D.以退让求合作 |
6.
20世纪二十年代末隧川地区传出这样的歌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必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 )
A.国民革命时期 | B.国共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7.
八七会议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A.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B.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C.确立***的正确领导地位 |
D.进行长征,实行战略转移 |
8.
1928年***说:“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这反映了当时***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C.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
D.坚持共产党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
9.
1935年1月,总司令部下达《野战军渡江作战计划》,随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完成了长征中一次出奇制胜的精彩军事行动,以至于国民党追剿部队也不得不叹服红军“神机妙算,出进无常”。这凸显了红军
A.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
B.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
D.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 |
10.
1927年9月20日,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在官兵面前发表讲话:“秋收暴动我们是打了败仗,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不去打浏阳、长沙,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要换一个打法。”为此,他
A.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B.领导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
C.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
D.主张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
11.
陈毅在诗词《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写道“大军西去气如虹,—局南天战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诗词中的“大军西去”是指
A.广州国民政府西征 |
B.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
C.南京国民政府西征 |
D.武汉国民政府西征 |
12.
美国学者特里尔在其著作《***传》里这样评价***在某时期的作用: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入走出埃及。把一个由不同成份组成的群体加以锻炼,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运动。该评价所对应的事件应是
A.秋收起义 |
B.南昌起义的发动 |
C.长征的胜利 |
D.抗日战争 |
13.
***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4.
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 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 “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 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A. 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 “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 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15.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 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
C.他看到到工农力量的伟大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16.
某同学为某期黑板报的出刊,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西安事变”。据此,你可以判断,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A.国民革命,洪流奔涌 |
B.十年内战,烽火绵延 |
C.八年抗战,同仇敌忾 |
D.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
17.
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
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
18.
1934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县48村2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占总数的0.9%。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广西地区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
B.个体经济形式受到压制 |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遏制 |
D.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 |
19.
***“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人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
20.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采取的“非正统做法”
A.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
B.建立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
C.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 |
D.独自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