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练习题(二)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58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
(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后撒切尔政府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背景。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明)邱浚《重编琼台稿》
材料二  道光时的《徽宁会馆碑记》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镇尤汇集之处也。”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帮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商帮衰落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764年,曼彻斯特兰开郡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曼彻斯特的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并取得专利权。
18世纪80年代英国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加工来自亚洲、美洲等地的棉花。
1775年,阿克莱特申请到梳棉机、曲柄梳棉机、粗纺机和进料器的发明专利。
1789年,曼彻斯特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
1830年,建成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
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达99家,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
1853年,曼彻斯特由“镇”改“市”。
1885年,曼彻斯特人口为37万,1888年达到50万。
1887年,曼彻斯特开凿通海运河,1894年通航,运河长58公里。

——根据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曼彻斯特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分公司;随后比利时、荷兰、瑞典相继在广州设办事机构。
1757年,乾隆帝下诏,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交易。
19世纪初,欧洲人在广州创办《广州纪事》《广州市场行情》《英华年鉴》《中国商贸指南》《中国丛报》等期刊。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
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广州之始。
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广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单选题(共22题)

4.
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这说明
A.当时尚未形成世界地图的概念
B.中国长期处于世界中心
C.世界市场雏形还未出现
D.中西方缺乏相互全面的认识
5.
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居民的食物类支出的比例一直偏高,约占收入的一半左右,但呈下降趋势;其他支出,特别是衣着、居住、奢侈类支出比例则有所上升。这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
A.就业结构的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消费结构的变化
D.阶级结构的变化
6.
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7.
20世纪80年代,苏联民间流行的说法是“《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这反映了苏联
A.贬低戈尔巴乔夫改革
B.民众缺乏坚定的信仰
C.人们生活水平非常低
D.宣传与实际相距甚远
8.
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
B.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C.开创了国家干顶经济的先河
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9.
1936年1月24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以“中国在哪里?”为小标题来叙述封面人物之一的蒋介石。以下对“中国在哪里?”的回答,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在同盟国集团中
B.中国在建设中
C.中国在“解冻”中
D.中国在内战中
10.
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A.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11.
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A.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12.
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
A.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
B.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
C.赫鲁晓夫依然迷信斯大林的经济体制
D.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
13.
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A. 社会秩序安定
B. 土地兼并缓解
C. 租佃关系发展
D. 井田制度得到恢复
14.
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15.
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 私营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 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 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 官营手工业者由匠籍变为丁民
16.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A. 灌钢法制作的钢刀 B. 精美的青铜酒器
C. 艳丽柔和的粉彩瓷 D. 胎质细洁的白瓷
17.
史载,北宋都城中的瓦舍勾栏集演艺与消费为一体,颇为兴盛.被士大夫视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子弟流连破坏之门”。由此可知当时
A. 社会上层生活腐朽堕落
B. 民众消费水平差别明显
C.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
D. 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18.
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
A.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 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C. 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 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19.
有人说:“帝王们也是‘经济人’,……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据此,材料观点认为“重农抑商”政策
A. 实现了其效用的最大化
B. 始终是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
D. 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20.
“社会”这个词在17世纪前从未被用于涉及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组织系统,18世纪后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启蒙运动的深入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宗教改革的影响
D.科学技术的进步
21.
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它们是
A.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B.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C.17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D.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荷兰、20世纪的英国
22.
有西方史学家建议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一中古一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该建议旨在强调()
A. 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B. 资本主义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 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居于中心的地位
D. 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23.
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全球化”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新技术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24.
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 B. 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C. 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D. 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
25.
“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材料表明蒸汽时代到来
A. 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B. 使初等教育得到逐步普及
C. 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D. 造成从事直接生产的男性减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