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一:“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年3月5日《临时政府公报》29号
材料二: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李玉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三: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讨袁宣言》孙中山1915年
材料四:

油画《宽容》沈嘉蔚
(1)从以上四则材料中选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一:“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年3月5日《临时政府公报》29号
材料二: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李玉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三: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讨袁宣言》孙中山1915年
材料四:

油画《宽容》沈嘉蔚
(1)从以上四则材料中选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2.单选题- (共60题)
6.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留下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里所说“共同奋斗”的主要成果是
A.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 |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C.开创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
D.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
7.
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建筑师插画设计家托马斯阿罗姆来华游历,绘成《大清帝国城市印象》画册,于1843年在英国出版,下图是其中的一幅,它可用于哪一方面研究的原始史料?


A.当时国人服饰 |
B.清朝社会生活 |
C.近代西学东渐 |
D.作者的中国观 |
8.
《纽约时报》一位驻华记者在某段回忆录中述及“广州国民党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等内容。据此,该段回忆录涉及的时期为
A.辛亥革命时期 |
B.五四运动时期 |
C.北伐战争时期 |
D.抗战时期 |
9.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马关条约》 |
B.《辛丑条约》 |
C.《南京条约》 |
D.《北京条约》 |
14.
据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在校学生人数为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至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这一状况的变化是由于
A.洋务运动的开展 |
B.维新变法的实施 |
C.清末新政的推行 |
D.中华民国的建立 |
15.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
B.九一八事变 |
C.七七事变 |
D.八一三事变 |
16.
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 |
B.井冈山会师 |
C.红军长征 |
D.第五次反“围剿” |
18.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9.
史料记载:"(甲午中日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
B.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21.
“使馆区驻兵,形成首都内之敌国;天津等各要地驻兵,不许设防。不惟京畿门户洞开,且贻下无穷的后患”。此言评论的是
A. 《天津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A. 《天津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4.
在解救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罗斯福反危机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规范金融秩序,抑制通货膨胀 |
B.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消费需求 |
C.提供社会保障,缓和阶级矛盾 |
D.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
38.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40.
中国近代的《时务报》、《新民丛报》、《新青年》三个杂志创造了三个新时代。其中,《新青年》创造了
A.提倡维新,推动富国强兵的时代 |
B.反对专制,宣传君主专制的时代 |
C.主张共和,宣传暴力革命的时代 |
D.批判复古,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
52.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曾说道:“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当时的“共同敌人”是
A.德意日法西斯 |
B.美国所指的邪恶国家 |
C.不结盟国家 |
D.德奥同盟国集团 |
53.
张伯伦1938年9月30日在伦敦的演讲:“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解决,据我看来,只是一个更大规模的解决方案的前奏。”“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解决”是通过
A.《大西洋宪章》 |
B.《联合国家宣言》 |
C.《开罗宣言》 |
D.《慕尼黑协定》 |
54.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众多矛盾,这些矛盾包括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③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③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55.
“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他要求公正和平的的理想口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国际联盟 |
B.联合国 |
C.欧洲联盟 |
D.东南亚国家联盟 |
56.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A.布雷顿森林体系 |
B.华盛顿体系 |
C.凡尔赛体系 |
D.雅尔塔体系 |
57.
二战后期一份国际文件中规定:“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该文件是
A.《慕尼黑协定》 | 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C.《联合国家宣言》 | D.《开罗宣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6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