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3题)
1.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围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
2.
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这说明鸦片战争后
年份 | 船只数 | 吨数 | ||
广州 | 上海 | 广州 | 上海 | |
1844 1849 1863 | 306 331 867 | 44 133 3400 | 142099 142357 300500 | 8584 52547 964309 |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
3.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
B.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
C.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
D.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
5.
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A.《马关条约》 | B.《辛丑条约》 | C.《南京条约》 | D.《北京条约》 |
6.
马克思在谈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中国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_______,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两个后果;原有的旧税捐更加难以负担,此外又加上新税捐。”其中___填充较为合理的是
A.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工厂 |
B.外国人在中国内地通商权 |
C.两亿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偿 |
D.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 |
7.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明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8.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
A. 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A. 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9.
林则徐禁烟时特别重视使用“具结”(即写保证书),外商“具结”后,如再走私,即予正法。林则徐禁烟时要求外商“具结”的直接目的是
A.构建中外商品流通诚信体系 |
B.从根本上解决鸦片走私现象 |
C.以非刑罚方式管理外商行为 |
D.坚决捍卫清政府的根本利益 |
10.
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
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
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
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
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
11.
《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资本家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贷币本位的方式是()
A.鸦片走私 | B.商品输出 |
C.强迫赔款 | D.开设工厂 |
12.
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园,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A.深刻挹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 | 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 |
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 D.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
13.
《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追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 |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
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
14.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
15.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
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
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
17.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
18.
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10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评价某份政治纲领时说:“把农民群众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需要很多环节,而中国尚未有这些环节…其只是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而已。”下列关于这部纲领,说法正确的
A.是农民阶级革命时间的产物 |
B.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 |
C.推动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全盛 |
D.缺少相应的社会基础 |
21.
有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最能体现材料的观点的是太平天国( )
A.设立圣库制度 | B.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
C.创建拜上帝教 | D.提倡平均分配土地 |
22.
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
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
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
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
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
23.
有人把太平天围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政策筑梦”是指
A.永安建制,分封诸侯 |
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 |
C.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24.
有学者认为,同为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
A.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B.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
D.在中国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25.
洪秀全说:“慨自有明失政,满洲乘衅,混乱中国,盗中国之天下,九州之众,一任其胡行,而恬不为怪,中国尚得为有人乎!”这反映出洪秀全
A.已经认识到了满清政府的本质 | B.讲求科学、正确、合理的斗争策略 |
C.用满汉民族矛盾宣传动员革命 | D.深刻地揭露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
26.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
28.
苏南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 种“洋财”属于()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29.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该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崇拜洋货风气盛行 |
B.织工、铁匠被迫改行经营农业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洋货盛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
30.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
31.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
32.
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群民共治”意识 |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早期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 | 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
3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
C.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 |
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
2.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