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井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章命力量。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井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章命力量。
——《***选集》
材料二 通过八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厂中共领專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5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疼日战争的$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海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2.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套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套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单选题- (共15题)
4.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笔记中记载:夜幕降临,“一枚炸弹在沈阳郊外的南满铁路路段爆炸,至翌日凌晨三点四十分,沈阳墙遭攻破,该墙被占领”。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
B.西安事变 |
C.卢沟桥事变 |
D.淞沪会战 |
5.
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逮捕时全身颤抖,大声喊叫:“把我打死,一了百了吧,”孙鸣九回答说:“我们不会伤害你,我们只是想请你领导全国抗日。”表明
A.日本已经全面侵华 |
B.蒋介石仍坚持“不抵抗”政策 |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
D.共产党要求联蒋抗日 |
6.
20世纪40年代初期,画家古元在延安创作了作品《青纱帐里》(见下图)。对该作品的历史解读最准确的是


A.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建立 |
B.发动敌后人民力量抗日 |
C.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
D.正面战场顽强阻击日军 |
7.
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此变化反映了
A.中国丧失的主权完全恢复 |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性强国 |
C.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 |
D.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 |
8.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纷纷痛击日军。这表明
A.民族矛盾的解决已成为共识 |
B.军队力量是抗日战争之本 |
C.反法西斯东方战场拉开序幕 |
D.日军速战速决阴谋的破产 |
9.
1947年12月18日,日本战争狂人向井明敏、野田毅、田中军吉因在1937年12月攻入南京后所犯罪行而在南京接受公审。他们在南京犯下的主要罪行是
A.窃取中国情报 |
B.使用化学武器 |
C.屠杀无辜平民 |
D.掠夺中国资源 |
10.
1945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国民党告全国同胞书》中说到:“富强康乐的国家,自由和平的世界,正照耀在我们的眼前。”这段话主要针对的事件是
A.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 |
B.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
C.蒋介石召开“制宪国大” |
D.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
11.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这次祭奠意在
A.借传统习俗化解国内危机 |
B.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 |
C.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
D.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
12.
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下列史实可以作为此“转折”的主要依据是
A.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
B.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共识 |
C.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 |
D.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
13.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斗争策略。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的策略
1927—1931年 | 反蒋斗争 |
1931—1935年 | 反蒋抗日 |
1935—1937年 | 逼蒋抗日 |
1937—1941年 | 联蒋抗日 |
1941—1945年 | 拥蒋抗日 |
A.一直以反对外来侵略为主 |
B.伴随社会主要矛盾演变而改变 |
C.强调阶级斗争高于一切 |
D.表现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分裂 |
14.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令二十九军“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各事态扩大”。之后,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交涉,谋求和平解决事变。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
A.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 寄希望于国际调解
C. 应战而不求战的态度
D. 对日方针摇摆不定
A.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 寄希望于国际调解
C. 应战而不求战的态度
D. 对日方针摇摆不定
15.
淮海战役后,***高度评价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然,硬是被你们一 口一 口 吃 下 去 了。”这 里 的“夹 生 饭”是指( )
A.我军实力未占优势 | B.战略反攻尚未开始 |
C.决战时机还不成熟 | D.土地改革尚未开展 |
16.
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大事件”应是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1946年政协会议
D. 北平和谈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1946年政协会议
D. 北平和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