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244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材料二 只有蒋廷蔽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2.单选题(共8题)

2.
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C.《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是太平天国进行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D.《资政新篇》表达了农民的理想与追求,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3.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证明“弱国无外交”
C.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4.
爱国诗人黄遵宪用诗歌记录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事件,揭示了民族矛盾,表达了爱国情怀。其中“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相关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6.
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虎门销烟
左宗棠收复新疆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A.寻求救国之路
B.反抗外来侵略
C.进行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7.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8.
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对此,认识最为准确的是
A.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B.掩盖了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
C.实际上是日本当局欺骗国民进行战争动员的手段
D.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备受列强侵略的事实
9.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④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