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规定册例不得多于各国,一切规费全行革除。如有海关胥役需索,中国照例治罪。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规定册例不得多于各国,一切规费全行革除。如有海关胥役需索,中国照例治罪。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中美望厦条约》
材料二 早在1965年日美贸易就从逆差转为顺差,差额为5.9亿美元,成为战后日美贸易的转折点。随后,日本对美出口持续攀升,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在日本贸易顺差总额中所占比率,1985年、1988年和1989年分别达到76.8%、5.3%和64.2%.因此,日、美两国频繁发生贸易摩擦在所难免。贸易顺差只是经济运行的一个结果。日本有着“高储蓄、低消费”的传统,而美国长期奉行“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政策。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日本国民总储蓄率远远高于美国,两国的储蓄差为14.4个百分点。这一储蓄率差额以贸易顺差的方式体现,进而引起了日美之间的种种贸易摩擦。——王跃生等《中美、日美贸易摩擦原因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攫取到的在华特权,并简析其对我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影响。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据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古代史》整编
材料二 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直航。自菲律宾甲来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北纬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据刘文龙等《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整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发生变化的政治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原王朝铜钱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诸国外流的现象自古有之。及至两宋,铜钱外流现象格外严重,规模、影响远超前代。宋朝铜钱外流的范围十分广泛。究其流向,不外两个方向,其一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地区,主要是北方及西北地区;其二便是海外诸国,包括日本、高丽,以及东南亚诸国。这些周边国家无法铸造发行能满足国内流通需求的钱币。随着海外贸易的加深,制作精良、成色稳定、价值统一且信誉良好的宋钱一经流入便迅速解决了这些国家因缺乏相适应的流通货币而导致的市场梗阻不畅,以致“南洋一带,宋钱之散布更多,久而久之遂成彼地之通货”,形成了以宋朝铜钱为核心的“东亚货币体系”。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各国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随后各国也取消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改为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宋朝时“东亚货币体系”的异同点。
材料一 中原王朝铜钱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诸国外流的现象自古有之。及至两宋,铜钱外流现象格外严重,规模、影响远超前代。宋朝铜钱外流的范围十分广泛。究其流向,不外两个方向,其一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地区,主要是北方及西北地区;其二便是海外诸国,包括日本、高丽,以及东南亚诸国。这些周边国家无法铸造发行能满足国内流通需求的钱币。随着海外贸易的加深,制作精良、成色稳定、价值统一且信誉良好的宋钱一经流入便迅速解决了这些国家因缺乏相适应的流通货币而导致的市场梗阻不畅,以致“南洋一带,宋钱之散布更多,久而久之遂成彼地之通货”,形成了以宋朝铜钱为核心的“东亚货币体系”。
——百度公众号《利利说历史》
材料二 1943年4月,为稳定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并促进国际贸易,美国、英国各自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至此,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各国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随后各国也取消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改为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常远《新常态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时形成“东亚货币体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宋朝时“东亚货币体系”的异同点。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当代俄罗斯历史编纂学中,对苏联时期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争论激烈,提出了很多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视角,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一个复杂而又发人深思的问题。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狭义的反危机纲领出台的,有人认为它是广义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两者的混合物。
评述材料中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在当代俄罗斯历史编纂学中,对苏联时期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争论激烈,提出了很多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视角,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一个复杂而又发人深思的问题。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狭义的反危机纲领出台的,有人认为它是广义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两者的混合物。
评述材料中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24题)
5.
下列表述中史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料 | 结论 |
A |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 | 东汉农业灌溉工具较为先进 |
B | 1965年法国总统藏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它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 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支配地位 |
C | 1966—1975年,苏联的农业总产值从883亿卢布增长至1128亿卢布;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增长至5112卢布 |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
D | 晚唐诗人杜荀鹤曾作诗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 唐代“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
A.A |
B.B |
C.C |
D.D |
6.
2009年1月,欧盟决定对中国碳钢紧固件产品征收26.5%~85%的反倾销税。2009年7月31日,中国将欧盟有关立法及反倾销措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此案成为中国在世贸组织起诉欧盟的第一案。世贸组织上诉机构2011年7月15日发布报告,最终裁定中国在与欧盟关于紧固件的贸易争端中胜诉。这说明
A.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
B.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欧盟 |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限制了中国产品出口 |
D.WTO具有仲裁国际贸易争端的职能 |
7.
20世纪末,全世界仍有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还在上升。为此,世界银行改变了援助方向,主要关注识字率、健康、妇女儿童等问题,以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这表明世界银行
A.是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的机构 |
B.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
C.消除了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 |
D.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良性发展 |
8.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于1929年建成,该厂的整套设备来源于美国,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该厂制造了所有设备,并由美国人及德国人在苏联加以组装。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每年生产的拖拉机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建成与生产说明
A.“新经济政策”某些措施仍在施行 |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
C.美苏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大危机 |
D.苏联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
9.
下面是摘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两幅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图画内容反映出当时


A.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 |
B.自由平等与礼教思想并存 |
C.民众封建保守思想根深蒂固 |
D.婚姻自由已成为社会风尚 |
10.
19世纪80年代初,为便于(唐山)开平煤矿向外运煤,清政府开挖一条从天津到唐山的河道,但到胥各庄至唐山一段地势渐高,于是改修“快车马路”,这就是后来的“煤河”和“唐胥铁路”。这表明晚清时期
A.自然环境制约近代经济的发展 |
B.近代企业的需求推动交通近代化 |
C.政府支持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
D.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
11.
如表是19世纪中期英国纺织行业用工情况。这折射出此时期英国
英国纺织行业中用工情况(%) | ||||
时间 | 13岁以下儿童 | 13~18岁少年 | 18岁以上女工 | 18岁以上男工 |
1838年 | 5.9 | 16.1 | 55.2 | 22.8 |
1850年 | 6.1 | 11.5 | 55.9 | 26.5 |
1856年 | 5.9 | 10.6 | 57.0 | 15.8 |
A.纺织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
B.女性工人的收入已超过男性工人 |
C.女性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
D.工业化加重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 |
12.
1624年英国《垄断法》诞生,该法案规定:专利的统一保护期限为14年,任何涉及专利问题的侵权都可以向王室法庭或者是财政署普通法庭起诉。如果诉讼成功,胜诉方可获得所受损失的3倍赔偿,并得到2倍诉讼费用的补偿。这一法案
A.为自由贸易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
B.使英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
C.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
D.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
13.
据统计,在1895年,美国制糖公司控制了全国95%的砂糖生产,在1900年,美国烟草公司控制了除雪茄以外其他烟草制品的50%~90%,在1906年,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91%的石油精炼企业,摩根财团则左右了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这些现象
A.违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
B.体现了国家意志的主观要求 |
C.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
D.说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
14.
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以1929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中部各州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描述了得克萨斯、阿肯色各州的农民负债累累,无家可归,只得向西迁移,想在加利福尼亚州寻找出路的故事。小说中描写的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联邦制体制存在诸多弊端 |
B.美国国内矛盾的日益尖锐 |
C.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无力 |
D.美国国内法西斯势力猖獗 |
15.
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中写道:“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技艺高超的口才、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该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该视角
A.源于学者对罗斯福的崇拜 |
B.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 |
C.研究方法更为科学与合理 |
D.历史研究的价值不大 |
16.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扭转了英国福利主义、左倾主义和大政府高税收的战后传统政治风向,在英国乃至整个世界,重新树立了自由经济和小政府、低税收理念的权威性,并以“撒切尔主义”闻名于世。下列经济政策(现象)中符合“撒切尔主义”的是
A.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
B.加大企业国有化程度 |
C.紧缩公共开支,加大货币供应 |
D.恢复自由放任的政策 |
17.
某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材料中的这一政策
A.针对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国情 |
B.确立了公有制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
C.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 |
D.适应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18.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为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核心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B.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19.
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北宋开国以后,也曾出现大量自耕农纷纷破产的现象。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租佃制经营形式的发展 |
B.政府“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
C.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冲击 |
D.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20.
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私营手工业
A.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化 |
B.在手工业中处于从属地位 |
C.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
D.发展得益于抑商政策松动 |
21.
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出面告发)争夺。”由此推知,清朝前期
A.人地矛盾突出 |
B.农民赋税沉重 |
C.耕地面积锐减 |
D.粮食产量大增 |
22.
清朝雍正年间,中国茶叶大量出口俄罗斯,由最初的几十万斤,发展到后来的上千万斤,这些大宗的茶叶大多是山西商人从福建启程运往万里之遥的中俄边境。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雍正时期
A.统治者推行开放的贸易政策 |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C.茶叶贸易推动商人群体出现 |
D.大量的农副产品开始进入市场 |
23.
1861年以后,航行于中国沿海及内河的各国商船增多。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于是,李鸿章向同治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材料表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
B.为清廷镇压农民运动提供了资金 |
C.有利于打破外国对中国航运的垄断 |
D.开了近代中国股份制的先河 |
24.
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19世纪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据此推知,该时期
A.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崩溃 |
B.政府支持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C.民众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
D.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最崇高 |
25.
1912—1919年,是山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济南、青岛、烟台三埠工业勃兴,欧战以来,尤为蓬勃,设厂数目大为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行业,如纺纱业、面粉业、火柴业等。此时期山东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D.优先发展轻工业的策略 |
26.
1953年,中国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到1957年,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当务之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
A.受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影响 |
B.因生产力较低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C.城市运行机制具有商品经济的特征 |
D.有利于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
27.
某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工业中心是钢铁和机械生产,而机械生产又决定于钢铁生产的发展。会议根据当前形势,对钢铁生产指标作重新调整,正式规定1958年钢的产量要在1957年的535万吨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这一规定
A.有利于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 |
B.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的公有化程度 |
C.是落实“八字方针”的体现 |
D.反映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