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
19世纪 |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
20世纪初 |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康熙至雍正,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镇压了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最终由乾隆完全平定西域。清朝对西域实行的是藩部管理模式,对各藩部原有社会组织、职官制度加以改造、利用,并由理藩院来管理藩部事务。还设立伊犁将军、都统、大臣等驻扎边疆地区,代表朝廷处理有关军政大事;藩部受驻防将军、大臣的节制。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乌鲁木齐等地屯住,在这些地区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府县制。
材料二 1865年,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1871年,沙俄公然出兵新疆,武装侵占了伊犁地区。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收复新疆。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次年收回了伊犁。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年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西域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新疆治理的不同之处,分析其原因,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材料一 从康熙至雍正,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镇压了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最终由乾隆完全平定西域。清朝对西域实行的是藩部管理模式,对各藩部原有社会组织、职官制度加以改造、利用,并由理藩院来管理藩部事务。还设立伊犁将军、都统、大臣等驻扎边疆地区,代表朝廷处理有关军政大事;藩部受驻防将军、大臣的节制。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乌鲁木齐等地屯住,在这些地区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府县制。
材料二 1865年,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1871年,沙俄公然出兵新疆,武装侵占了伊犁地区。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收复新疆。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次年收回了伊犁。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年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西域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新疆治理的不同之处,分析其原因,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3.单选题- (共23题)
3.
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修正的原因是
A.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
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
C.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
D.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
4.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5.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
6.
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
7.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
8.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
9.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
10.
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 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 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 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 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11.
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料选取不同 |
B.史观运用不同 |
C.内外时局不同 |
D.社会性质不同 |
12.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13.
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
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
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
14.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
15.
“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然而作为与英文单词nation的对应概念,大规模、高频率出现是在1895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这一变化
A.源于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 |
B.表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 |
C.反映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
D.顺应了当时革命潮流的兴起 |
16.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
17.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指出: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正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这一路线的确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致力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B.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
C.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 |
D.独立自主逐步的走向成熟 |
18.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这一指示的贯彻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缓解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
C.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19.
1937年5月,***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提出“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的口号。据此分析,该文认为
A.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
B.凝聚抗日力量是赢得国家独立的法宝 |
C.中共已独立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全社会的拥护 |
20.
蒋介石宣称,如果日本无休止的进攻,中国政府便不能不抵抗,这便给“窥伺于中国国民党之后”的势力以可乘之机。其结果,日本会被拖垮,国民政府也会因内外交侵而倾覆,双方“同归于尽”。这种看法
A.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 |
B.延缓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
C.顺应了广大民众的呼声 |
D.阻碍了全民族团结抗日 |
21.
淮海战役后,***高度评价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然,硬是被你们一 口一 口 吃 下 去 了。”这 里 的“夹 生 饭”是指( )
A.我军实力未占优势 | B.战略反攻尚未开始 |
C.决战时机还不成熟 | D.土地改革尚未开展 |
2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23.
近代的上海曾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300多种出版物,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这主要得益于上海
A.印刷技术较先进 |
B.城市开放程度较高 |
C.民族工商业发达 |
D.系中共中央所在地 |
24.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
C.反对向西方学习 |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