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2题)
1.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
B.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
D.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
2.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5.
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
6.
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
7.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
8.
梁漱溟说强国日本准备数十年侵略中国,而中国长时间内战,教育经济国防都落后,理论上日本征服中国应当很容易,可抗战四年中国依然存在,即使敌人再强大,无奈我们退守到西半部,土地依然广,人口依然多,资源依然丰富,我们还是可以支撑。这反映出
A.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开始破产 |
B.中国国力强大是抗战胜利的前提 |
C.日本的侵略战争拖垮日本经济 |
D.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是合理的 |
9.
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
A.太原会战 |
B.百团大战 |
C.枣宜会战 |
D.台儿庄战役 |
1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涌现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军”“军民自卫义勇军”“民众自卫团”等各种武装。这表明
A.东北民众自发抵制日寇侵略 |
B.抗日救国组织得到广泛支持 |
C.政府需要联合各种抗日力量 |
D.东北民众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
12.
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安,特别是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这一现象说明
A.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 |
B.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认可 |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友人同情 |
D.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
13.
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延安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A.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
B.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
14.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等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
B.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
C.国民党利用美英抵制日本 |
D.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
15.
1937年8月,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的谈判,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这次谈判
A.消除了国共双方的分歧 |
B.推动了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
C.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
16.
表
表为中国共产党在1933-1934年间发表的声明和公告。这些声明和公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时间 | 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声明或公告 |
1933.1 | 《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 |
1933.5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 |
1933.8 | 《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 |
1933.11 | 《中共中央为“中日直接交涉”宣言》 |
1934.1 |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 |
1934.4 | 《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 |
1934.6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 |
表为中国共产党在1933-1934年间发表的声明和公告。这些声明和公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 |
B.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 |
C.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准备 |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 |
17.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
18.
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
19.
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日军侵华的形势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要求将地图画于学校、学习俱乐部等公共场所,并吸引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这一做法
A. 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B. 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
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
A. 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B. 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
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
20.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一败再敗,南京沦陷,“唯武器论”、“亡国论”甚嚣尘上。台儿庄战役之后,“唯武器论”不攻自破,“最重要的是我国军民人心认识对日本人还可一战”。这说明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A.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
21.
抗战后期,除全国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外,连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45年,国内广泛流传着“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诗句。这突出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
B.中共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确立 |
C.国共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 |
D.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基本明朗 |
22.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中记载:“l944年,蒋的部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史迪威将军的撤换引发了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知识分子在重组的民盟下开始活动,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敌后战场转入反攻.”这主要反映出1944年
A.国民政府统治离心已见端倪 |
B.日军持续进攻战略效果明显 |
C.敌后根据地合法地位得到认可 |
D.民主党派已支持中共的主张 |
23.
1988年6月11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公映,结果香港市民争相观影。关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
B.是八路军在华北战场发动的一次战役 |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
D.这是战略防御阶段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 |
26.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决定
A.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
B.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 |
C.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 |
D.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 |
28.
***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
A.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 |
B.促进了土地革命的结束 |
C.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反攻 |
D.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 |
29.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
30.
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31.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同等待遇。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旨在
A.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
B.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
C.获得美国对内战的支持 |
D.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