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8年5月,***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共两党抗战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材料 1938年5月,***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共两党抗战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2.单选题- (共30题)
2.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
B.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
D.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
3.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4.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B.此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
C.此时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
D.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 |
5.
本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的方针经历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依据不包括
A.共产国际的影响 |
B.特定环境下的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 |
C.国民党和人民对立的立场已经改变 |
D.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 |
6.
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今人又加了两个:蒋干(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共工(共产党或国共合作)。依照唯物史观来看,谜底应该选择
A.屈原 |
B.苏武 |
C.蒋干 |
D.共工 |
7.
中共中央于1935年11月发表的《抗日救国宣言》提出“不论任何政治派别……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反蒋者”,均愿与之合作。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提出要争取国民党和蒋介石合作抗日。导致这一政策变化是因为
A.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
B.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C.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为重 |
D.国民党放弃了反共和内战的政策 |
9.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
10.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
11.
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 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 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 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 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A. 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 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 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 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12.
1939年1月,蒋介石解释“抗战到底”之“底”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1942年8月,他则表示“不能返我东北失地……我人仍将继续抗战”。这一解释的变化
A.说明蒋介石对日政策摇摆不定 |
B.是抗战进入到反攻阶段的表现 |
C.反映了中外反法西斯力量增强 |
D.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结果 |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
A.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 |
B.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 |
C.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 |
D.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 |
14.
“这个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鸦片战争后)近百年来中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个战争
A.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D.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
15.
有学者说:“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这位学者述说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
B.南昌起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16.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历来强调治吏不求致用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史学研究与民族救亡密切联系,提出加强中国民族史与地理学研究,以改造民众历史观,增强民族意识。这种现象反映了
A.国民政府加强对史学研究的指导 |
B.民族矛盾尖锐使民族主义高涨 |
C.国共两党为民族大义而合作抗日 |
D.列强联合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
17.
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賦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地方主义导致了近代国家衰落 |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
C.全民族抗战增强了国家向心力 |
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 |
18.
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起自
A.九一八事变 |
B.华北事变 |
C.七七事变 |
D.八一三事变 |
19.
194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关于庆祝中英、中美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指示各根据地都要庆祝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此时“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主要战场 |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C.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D.中国成为主权真正独立的国家 |
20.
1937年8月,***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
21.
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下图),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宝岛回归” ②“家园沦陷”
③“血战台儿庄” 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
⑤“中共七大召开”

①“宝岛回归” ②“家园沦陷”
③“血战台儿庄” 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
⑤“中共七大召开”
A.①②④③⑤ | B.④③⑤①② | C.②③④⑤① | D.②④③⑤① |
22.
1939年1月,***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据此,***旨在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 |
C.突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
D.高度概括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
23.
1940年9月,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迭电获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许。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其交通为要。”此电文嘉许的是
A.淞沪会战 |
B.台儿庄战役 |
C.平型关战役 |
D.百团大战 |
24.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A.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
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
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
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
25.
“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
26.
***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
27.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
28.
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该宣言的发表
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 |
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
29.
抗战期间八路军某刊物报道:“八路军在抗战一年半中,在蒋委员长与战区司令长官的领导之下,在朱彭总副司令及各部各级长官与共产党员的领导之下,协同各部友军,进行了英勇的抗战。”与报道相一致的“英勇的抗战”是
A.百团大战 |
B.平型关大捷 |
C.徐州会战 |
D.淞沪会战 |
30.
1941年后,中国陆续派出10万人的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军。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①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欧洲战场的对德作战
④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欧洲战场的对德作战
④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31.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3.选择题- (共2题)
32.某市为了改善市区交通状况,计划修建一座新大桥,如图,新大桥的两端位于A、B两点,小张为了测量A、B之间的河宽,在垂直与新大桥AB的直线型道路l上测得如下数据:∠BDA=76.1°,∠BCA=68.2°,CD=82米.求AB的长(精确到0.1米,sin76.1°≈0.97,cos76.1°≈0.24,tan76.1°≈4.0;sin68.2°≈0.93,cos68.2°≈0.37,tan68.2°≈2.5.)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