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变迁。请你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上图是中国近代史上哪次重大事件实施的举措?
【变化前后】
(2)根据上表概括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观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与哪一事件有关?

(1)上图是中国近代史上哪次重大事件实施的举措?
【变化前后】
时间 内容 | 辛亥革命前 | 辛亥革命后 |
礼节 | 跪拜 | 鞠躬、握手 |
称呼 | 大人、老爷 | 先生、君、同志 |
(2)根据上表概括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观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与哪一事件有关?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上海(时报)曾发《新陈代谢》一文,称:“新礼服兴 ,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拜礼兴,跪拜礼灭。”
(1)材料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社会永远在无声无息中进步,你认为当代人应该怎样应对社会的进步?
(1)材料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社会永远在无声无息中进步,你认为当代人应该怎样应对社会的进步?
3.
阅读下列材料: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三,归
纳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两次高峰的共同原因。
(3)民族资本主义在经历两次短暂发展后,其进程均被打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打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引自《北洋军阀中国社会之变迁》
材料三:抗日战争以前……国民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能继续向前发展。到1936年,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了高峰。
(1)材料一表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归

(3)民族资本主义在经历两次短暂发展后,其进程均被打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打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2.选择题- (共18题)
7.
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 )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B.实现君主立宪制 |
C.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 D.建立民主共和国 |
10.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其中在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高峰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 |
B.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C.中国民族工业实力雄厚 |
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
11.
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
A.社会性质的改变 | B.习俗风尚的变革 |
C.辛亥革命的成功 | D.人们生活的富裕 |
16.
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
阅读到的信息有:( )
①废科举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侯德
榜研制成功纯碱④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①废科举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侯德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18.
维新变法运动中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不仅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兼当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 |
B.京师大学堂 |
C.国立清华大学 |
D.国立中山大学 |
21.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12年,赵某夫妇分别穿着中山装和旗袍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
B.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军谈判 |
D.1912年孙中山在电影院欣赏3D电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